王東林 陳文
網絡上有不少健康科普文章稱,性格焦慮、孤獨、內向、抑郁的情緒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患癌概率高出40%,因為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和生活質量,也被稱為“癌癥性格”。這是真的嗎?真的有癌癥性格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要證明性格與癌癥發生相關,需要設計前瞻性研究,就是在沒有患癌的人群中,根據不同性格分成不同的組,最后比較其癌癥的發生率是否有統計學差異。
這樣的研究是有的,日本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一共納入30277人,根據性格特點分成4組,隨訪7年,最終發生986例癌癥。研究結果顯示:不支持個性特征是癌癥發生的前提。也有些證據級別較低的回顧性研究,通過薈萃分析幾項回顧性研究也未發現個性特征導致癌癥的發生。
流行病學方面也沒有證據證明性格是癌癥發生的病因。那么從微觀層面呢?目前有學者認為情緒會影響內分泌和免疫功能,可能促進癌癥發生。這主要基于動物實驗,有研究發現通過壓力刺激小鼠,有助于腫瘤形成新的淋巴管和血管,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但是人比小鼠生理構造差距千里,且情緒更是復雜多變,這樣的實驗結果只具有理論假說的意義,要在人體中證明還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
目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提高癌癥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已形成共識。最好的防癌、抗癌手段就是體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體檢費用并不高,并非所有的人都積極主動體檢。
多項研究表明,人格特征與癌癥篩查存在相關性。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外向型、責任心強的人更愿意進行癌癥篩查。這樣性格的人也必然通過癌癥篩查獲益。以往的研究也發現,責任心更強的人擁有更好的健康行為(比如更多運動、更健康飲食、更安全的性行為等),更好的健康行為是降低癌癥死亡的重要因素。
抑郁情緒、抑郁癥在癌癥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統計比率在13%~40%之間。內向、不愛社交、敏感、神經質特征的患者更易發生抑郁。
抑郁癥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抑郁患者對治療效果更悲觀,更容易放棄治療。一項薈萃分析納入76項前瞻性研究,分析顯示抑郁癥與較高的癌癥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合并抑郁癥的癌癥患者治療效果不佳,預后更差。研究也發現,對患有抑郁癥的癌癥患者,同時抗抑郁治療可以提升抗腫瘤治療的效果,改善預后。說明在治療癌癥過程中,需重點關注抑郁的發生,當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疲乏等早期表現時,需要積極干預。
對于患者來說,早期發現抑郁傾向時即應該向醫生求助,可通過控制疼痛、心理疏導、認知治療、社會家庭支持及抗抑郁藥物等治療有效控制抑郁。相反,性格外向、更強責任感的性格對疾病認知更健全、更配合治療,所取得的治療效果也更好。癌癥不僅是患者本人的痛苦,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也是巨大的挫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態度對家庭和諧十分重要。
總之,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性格與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但可以肯定的是,負面情緒對于健康百害而無一利,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對預防任何疾病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