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總舍不得扔東西,啥都留著:一周前的飯菜、買東西的包裝盒、20年前的衣物、小孩小學初高中的課本……愛囤東西是一些人的生活習慣,只是在中老年人當中居多。這主要與成長背景有關,因為經歷過物質缺乏的年代,較為節儉;也有人是因為東西用久有感情或代表某時段的回憶,舍不得扔。
愛惜物品是美德,但“過于愛惜”,東西堆到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他人困擾,就可能是囤積癥。嚴重囤積物品還可能是老年癡呆的癥狀之一,或是腦病征兆。
不正常的囤積通常有哪些表現呢?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新增了囤積癥為診斷項目,而不是以往歸類在強迫癥范疇內。如果有下述這些特征,家人應盡早帶老人去就醫:持續性的丟棄困難,不管東西實際價值如何,都難以分離;保有物品的需求,覺得有一天會用到,對丟棄感到苦惱;住所擁擠或凌亂,大量囤積物品,堆積如山;常常需要家庭成員強制整理;生活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囤物的行為已經引起很多困惱,影響到家庭成員關系、社交、職業和環境安全等;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比如非身體病痛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來解釋。醫學干預囤積癥,通常會采用認知行為治療和個案討論方式,引導老人在認知上了解,進而改變動機。藥物方面,因囤積癥長期與他人沒有良好互動,常合并抑郁傾向,需抗抑郁藥治療。
如果老人愛收集,但會歸類整理,而且對以后怎么處理有自己的安排和想法,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僅僅是不斷囤積,不加分類整理,也不想出售廢品,那家人就需要根據情況嚴重程度,考慮為老年癡呆癥的可能性比較大。
囤積癥的老人很少主動就醫,身邊親人的協助就尤為重要。家庭其他成員如果只是一味阻止和丟棄,老人會越來越憤怒和焦慮。要用支持開放的態度,比如單獨辟出一個空間讓他集中收集,備好手套防止手受傷,定期幫助他變賣廢物換錢等。用同理心取代指責,在理解的基礎上,與老人坐下來耐心討論,可以嘗試列清單來勾選清理的順序。在尊重老人的前提下幫忙丟掉沒用的東西,慢慢地“斷舍離”,讓他自己體會到“東西丟棄后,生活并沒有差別”,多次經歷這種丟棄后,老人就會比較不害怕清理。同時,要鼓勵囤積癥老人多參與社交,就不會把每天的心思都放在儲物上了。
(摘自《生命時報》文/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