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
每當談及“輻射”二字,人們總是第一時間將其和“致癌”聯系在一起而心生畏懼。但是,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是無處不在,各種家用電器、手機等都有輻射,不過它們并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還有一個輻射源總被忽視,那就是醫療輻射,無論是看病檢查,還是健康體檢,都會用到一些具有放射性的醫療設備。那么,醫療輻射對身體有害嗎?
目前,醫學診療檢查手段主要有普通X光檢查、CT、磁共振、B超、核醫學檢查等。其中,磁共振和B超沒有輻射,對人體沒有放射損傷。其余幾種檢查按照輻射量的排列,從低到高分別為X光、CT、核醫學(PET-CT)檢查。
科學研究表明,能對人體造成損害的X線劑量為500~1000毫戈瑞(毫戈瑞為X線的吸收劑量單位)。而X光分拍片和透視,拍片每次用時0.2秒左右,不同部位所需的強度不同,最少的每次輻射量約為0.01毫戈瑞,如果造影輻射量通常在3~8毫戈瑞之間。胸部透視用的同樣是X線,每做一次需要1~3分鐘,所以每次胸透人體所受輻射量為0.1~1毫戈瑞。
CT實際上也是一種X線檢查,相當于在人體數十個層面上360度地照X光,輻射量自然大一點。做一次CT,腹部、盆腔、脊柱CT的輻射量約為10毫戈瑞,胸部為7~8毫戈瑞,頭部最快最簡單,所受的輻射量大約2毫戈瑞。
PET-CT等核醫學檢查,利用的放射線不僅僅來源于檢查設備,也來自于特定的顯像劑。所以做一次PET-CT,患者所受的輻射量在15毫戈瑞左右。
可見,X光、CT、PETCT檢查的輻射量與有害劑量相差數千倍,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只要不是頻繁接受放射檢查,理論上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畢竟每次放射的劑量都在安全范圍內。不過,不同人群、年齡、部位,對輻射的敏感性不一樣。比如,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輻射對他的影響就會比較大,因為他細胞分裂活躍,DNA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暴露,更容易被輻射損傷,在一定條件下會成為癌癥隱患。同理,成人一些分裂活躍或對輻射敏感的細胞,如造血細胞、生殖細胞、甲狀腺、乳腺等,也有類似的情況。檢查做得越多越頻繁,接受輻射劑量越大,誘發癌癥等病變的概率也越大。而對于孕婦來說,由于胚胎或胎兒對X線高度敏感,過量照射會影響胚胎細胞的正常發育,引起胎兒畸形、流產、早產以及新生兒造血系統、神經系統缺陷等情況。研究表明,孕婦懷孕8~15周內對電離輻射的感受性最強,是懷孕16~25周的4倍,所以醫學界一般認為妊娠3個月內,孕婦要避免X線直接照射。而在妊娠36周后,由于此時胎兒已基本發育成熟,故一次X線檢查影響一般不大。
所以,在實際臨床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想辦法降低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的。具體方法包括——
1.可以拍片的不要透視;可以用X線檢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當X線檢查無法確診時,才考慮用CT做針對性檢查。
2.合理避開及使用各種有輻射的醫療設備,如遠離醫院貼有“注意電離輻射”標志的地方,尤其是孕期婦女和備孕夫婦。如果已經懷孕、可能懷孕或正在哺乳期的女性,在做檢查前一定要告知醫生。
3.檢查過程中合理使用鉛衣、鉛圍裙、鉛圍脖等對性腺、甲狀腺等敏感區域做重點保護。
4.女性40歲后是乳腺癌高發期,但40歲以前常規鉬靶(X線檢查的一種)篩查就會弊大于利。測量骨密度也是要用X線的,除非有特別原因,年輕人盡量不做,畢竟他們患骨質疏松的危險極低。
5.檢查后要多喝水、多排尿,加快輻射物質排出。如身體無不適,可以多運動,多排汗,增加新陳代謝,勞逸結合、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讓受損細胞得以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