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所創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莊嚴宣布:“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建成了小康社會”。8月12日,國新辦發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習近平總書記宣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予了最充分的詮釋,是中國共產黨為世界人權事業展示的最華麗成績單。
古代中國,小康僅止于“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境界,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小康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描繪的理想社會狀態,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安居樂業、殷實生活的追求,有著非常強烈的理想色彩,是歷朝歷代政治治理的崇高境界。但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所謂的盛世朝代,都沒有完成這一政治偉業。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執政70余年,在華夏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白皮書以詳實的數據,對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實行良法善治維護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以保障特定群體權益等方面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做了最詳盡的展示,表明中國走出了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踐行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承諾的最好回應。
全面小康:消除絕對貧困的必然要求
小康生活,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從“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過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和進步。正如白皮書展示的那樣,貧困限制了人權保障,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貧困人口7億多,中國共產黨一直將消除貧困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1978年全國貧困人口有7.7億,按當年價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以鄉村戶籍人口作為總體推算,農村貧困人口規模達到7.7億人,嚴重阻礙了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在農村實施大規模扶貧工作,通過國家戰略發展計劃消除絕對貧困。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解決的難題,是人類反貧困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戰役。經過3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持續奮斗,到2020年底,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一些原有的貧困人口不僅僅擺脫貧困,還走上了致富道路,有的還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而在貧困人口飲水安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貧困人口基本醫療,貧困人口住房安全的保障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進展。中國成功地通過消除貧困現象,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準權,使他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成就了小康社會的“硬需求”。這些成就符合《聯合國憲章》追求“較好的生活水準”,《世界人權宣言》“免于匱乏的權利”及“生活水平的改善”之精神,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面小康:人權發展的有利保證
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中國公民學會了使用一個術語一權利。權利即人的權利,就是人權。這是中國幾千年觀念史上最重要的變遷,特別是在個人權利受到公權力侵害時,公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比如民主權利、人身權利、個人財產權利等方面,并隨之生發出了對制度健全的需求。在公民的司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民眾已經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權利。
小康社會發展全過程中人民民主地位體現更加充分,社會公平正義顯示更加明顯,人民享有了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實的權利和自由。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基礎上,發展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進一步豐富了民主形式,拓寬了民主渠道,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通過尊重人格尊嚴和價值,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自由得到了依法保障,特別是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權保護得到進一步的落實。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加強了人格權保護。財產權作為人權保障力度的加大,特別是保護民營企業自主經營權,企業經營者人身、財產安全,同時堅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知識產權作為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加大了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著力解決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等問題,構建了知識產權全方位綜合性司法保護機制。同時,人權的司法保障制度的穩步推進改革,堅決糾正和防范冤假錯案件。建立健全錯案發現、糾正、防范和責任追究機制,堅持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相統一。加強對執業律師權利的保障,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護制度,深入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和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中國的生效法律文書公開是全世界都絕無僅有的,中國裁判文書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網站。司法人員依法履職保護機制得到健全,保障了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依法辦理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完善撫恤優待辦法,為法官、檢察官的人身、財產等權益提供與其職業風險相匹配的保障。這都為人權司法保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一個良法善治社會的基本指標。
全面小康:開啟中國乃至世界人權新境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權事業全方位發展的進程,始終體現和包含著解放人、保障人、發展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權、保障人權、促進人權的價值取向。中國始終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持續奮斗,中國堅持以發展促人權,推動全面落實經濟社會權利、文化教育權利以及生態環境權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諧幸福。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防控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最大人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一種公平、自由、平等、有尊嚴的生活方式。美好生活不僅意味著更高的生活品質,也意味著必須在更深層次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時,它也是每一個人對自身價值、人格尊嚴和主體地位認識不斷提升的過程,進而促進了尊重和保障人權文化氛圍的形成。其標準就是人權是否真正獲得了有效保障,公民是否擁有幸福感,公民是否擁有安全感,公民是否安居樂業。這些就是人權保障的具體標準。比如,居民收入水平是否持續提升,基本居住條件是否顯著改善,出行是否更加安全便利,信息化生活品質是否大幅提升,生活質量是否顯著提高。在全國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民,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公民環境權利得到了保護。在中國,不僅僅是基本醫療保障完善,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增長到2019年的77.3歲,體現了社會保障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小康社會一定是惠及每一個人,促進社會公平,保障特定群體權益。白皮書通過詳實的數據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切實保障特定群體享有均等機會,以平等身份充分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共享發展成果。建立健全了婦女兒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政策體系,少數民族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權利得到有效保障,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大力推進,殘疾人權益保障更加有力,人民享受安寧祥和的生活。可以說,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升,是自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全球首次測算人類發展指數以來,唯一從低人類發展水平組跨越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開辟了世界人權事業新境界。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所創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積累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寶貴經驗,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堅持人權的普遍性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堅持以發展促人權,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堅持人權法治保障,堅持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中國人權發展進步的新起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帶領全體人民為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的人權而奮斗。隨著中國小康社會不斷完善,中國必將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