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全球首款移動充電機器人,顴覆了傳統“車找樁”的充電路徑,將其變或“樁找車”。
有多少人喜歡、擁躉電動汽車,就有多少人厭惡、詬病之。電動汽車用戶的態度長期兩極分化,究其原因無他,全是充電問題。早期的續航問題早已解決,現在,充電速度與便捷性問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所謂“家里有充電樁,買電動汽車就是‘真香,沒有充電樁,就是買了‘電動爹”。雖不無戲謔,卻道出了電池補能效率制約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現實真相。
“電動爹”的由來,來源于電動汽車現有的充電方式與充電效率。電動汽車充電方式常見一般有慢充、快充和換電。除去換電不說,慢充和快充都需要充電樁(便攜式充電設備不用)。而且,無論快慢充電樁,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安裝位置固定、數量有限,車主經常需要“找樁”。
采用更換動力電池的方式給電池充電,兼有以上兩種方式充電的優點,但也存在換電站設點不多、分布不夠合理以及排隊等候耗時的問題,一般僅見出租車行業使用。
就像手機可隨時充電一樣,電動汽車充電也能隨用隨插、快速補能才算正常,可現實卻相反,沒樁充不上電、樁慢更急煞人。明明是一個交通工具,受補能限制,不但工具效率不能充分發揮,還經常累得車主東奔西走到處找樁為其補充能量,這讓熱愛速度與效率的人們情何以堪?
針對補能效率低的問題,行業共識之一就是推廣大功率超快充技術。在這個領域,特斯拉的V3充電樁可視為技術先鋒,其最大充電功率在250kW,但充滿一臺車仍需1小時左右。而由中日兩國推廣的超快充方案,則可將乘用車的充電功率提升到400kW,用于商用車的充電功率更能增加到900kW,充電時間可大幅縮短到10分鐘以內。這項技術成熟后,“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將不再遙遠,屆時,電動汽車的補能效率將接近汽車加油。技術的實現有賴于電池材料技術的大幅躍升,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除了已經撲面而來的“超快充”技術風潮,電動汽車行業相關企業也基于自己對行業技術的理解和開發應用,紛紛提出獨特的思路與解決方案。
7月份舉行的上海國際充換電展中,一家科技公司展示的全球首款移動充電機器人,顛覆了傳統“車找樁”的充電路徑,將其變成“樁找車”。用戶只需要在APP或小程序遠程預約下單,駛入服務停車位后,機器人會根據訂單信息通過自動行駛來到預約車輛旁,自動操作充電模塊為車輛充電,充滿后自動離開,無需車主自行插拔充電器。該機器人預計將在明年第一季度正式投放市場應用,電動汽車主人們可以為迎接不用找樁的理想生活而歡呼了。
顛覆還在發生中。有行業人士解決充電問題的方案跳過了“充電樁”這一模式,提出“換電”。此“換電”非出租車行業現有的日常更換電池,而是針對“車電一體化、整車和電池一起購買”這個眾所周知、嚴重制約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核心痛點,提出的“車電分離、電池標準化共享”電動車換電方案。因為,“充電模式下,除非是電池材料有重大突破,充電速度快速提高,否則充電仍然不足以成為主流”。
這一方案不是一家之見,應屬共見卓識,畢竟從行業實踐到政策風向,都肉眼可見:早有行業公司就“車電分離、電池標準化共享”展開研發布局。而在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范》團體標準征求意見,擬實現換電平臺乃至換電裝置的共享,并實現初步的數據接入與互聯互通。電動車“換電”這條賽道全面起航,開始提檔加速。
在學界,電動汽車充電問題也被納入解決國家電量儲存問題更高層面的思考。有學者表示:電動汽車的電池是解救電力系統缺少靈活電源、缺少蓄電能力問題的關鍵。中國如果有3億輛私人電動汽車,其擁有的蓄電能力就是每天150億度,完全能夠儲存吸納每日大量結余的光電、風電。還要改進電動汽車現有的充電方式,將建筑配電與停車場充電樁連接,推行智能充電、智能慢充系統,通過電動汽車電池實現電動汽車與建筑之間的電力互補、互通有無,降低電力浪費。
讓車輛更高效地行駛更遠的路程,充電技術的進步讓這一目標已經不遠,電動汽車真正替代燃油車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