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小魚 編輯:魚躍
一直以來,關于獲得快樂的方法在網絡上層出不窮。人人都渴望快樂,但快樂似乎總是可望而不可及。實際上,我們一直以來都陷在了快樂的誤區里。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只有從根源找到推動其產生的原因,我們才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感。我查找了大量資料,從中整理了14個觸發身體快樂機制的法則。愿你開心快樂每一天。

人的大腦有其獨特的獎勵機制。當我們完成某個目標,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對事物產生更高的積極性。迷茫焦慮的時候,給自己設立正反饋機制。將長期目標拆解為短期目標,提前寫下一天任務清單,每完成一件小事就給自己一個獎勵。梳理工作的同時,還能舒緩心理壓力,提高效率,完成目標的成就感也會帶來良好的快樂體驗。
沒有什么煩惱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讓胃感到滿足,是好心情的開始。很多人為了保持身材,減肥節食,但正確的減肥,應該是健康且快樂的。食物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促進身體釋放血清素。改善焦慮,降低壓力,既能享受快樂,又能調理身體。正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再糟糕的心情,有了美食的陪伴,也會變得溫柔可愛,豁然開朗。炎炎夏日,何不約上三兩好友,尋一處閑怡之地,品一頓美味佳肴,好好享受這份快樂和滿足吧。
快樂可以“購買”嗎?科學證實,真的可以!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對購物的期待,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讓人感到愉悅和滿足。平時我們勤儉節約,能省則省,為了照顧好家人,甚至一度忽略了自己。適當釋放一下自己的消費欲,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心情,家庭氛圍也會更加和諧。不要一度成為金錢的奴隸,也要學會讓金錢為我們服務。除了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還可以為家人、朋友挑選小禮物,你將會得到雙倍的快樂體驗哦。
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幾乎沒有社交活動。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里,將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然而,哈佛大學多年研究表明:封閉,是快樂最大的殺手。我們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交八方友”。參與社交活動,擴大生活圈子,可以開拓眼界,帶來新奇感受和快樂情緒。積極與他人交談、往來時,心臟會分泌催產素,神經系統得到放松,壓力也會隨之變小。千萬不要封閉自己,哪怕上了生活的賊船,也要做個快樂的海盜。
心理學有個詞叫“應該圈”,是你認為“應該如此”或“不該如此”的范圍。它可大可小。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看不慣的行為,你覺得應該生氣,這個圈子就會擴大。一個讓自己快樂的法則是:縮小憤怒的“應該圈”,讓能夠冒犯你的事情少一點。有句話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些無謂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與人交往,平和心態,一笑而過才是最好。
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步行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研究表明,每天步行半小時,能讓自己心情愉快、體重下降、身體健康。大腦在此時呈現的活化狀態,會讓多種“快樂素”,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等同時發揮作用。就像小品中的經典臺詞:沒事兒,你就走兩步。氣血通暢了,身體輕盈了,心情自然也會好到“爆表”。
生命在于運動。一些長時間的、連續性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跳繩、騎行等,不僅能夠提高免疫力,還能讓大腦釋放情緒元素內啡肽,讓人感到身心愉悅,溫和平靜。內啡肽又被稱為“年輕激素”,可以極大程度降低焦慮情緒,相當于天然的鎮痛劑。久坐或是長期不運動的人,很容易感到精神疲憊,渾身酸痛。這時候,不妨到戶外做一些運動,恢復下精氣神兒。
我們常常被要求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不敢表達我們的負面情緒,于是慢慢學會了壓抑自己,掩蓋自己。但負面的情緒能量一旦在體內堆積,就會轉而向內攻擊身體器官。中醫講:腎主恐懼,肝儲憤怒,肺藏哀傷,心藏恨念。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重視,學會正確釋放情緒能量,尤為重要。例如到山坡上大喊,去KTV嗨歌,吃一些辣味食物,跟朋友分享,做喜歡的運動等等。當你愿意聆聽心靈最真實的聲音,并尊重和善待它,快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生命中的很多東西,可遇而不可求。眼里不要只看得到別人的好,對自己卻“恨其不志,怒其不爭”。一個人生建議是:不要太過分苛責自己。很多事情,只要盡力了,哪怕結果沒有預想般完美,也不必埋怨。你擁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得來的,這就是最好的。以平常心觀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不驕,不羨,不妒,不懼,才能發自內心地快樂和坦然。
很多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感受:一邊說著要減肥,一邊卻下單了炸雞和蛋糕;嚷著今天的工作還沒做完,另一邊刷短視頻的手遲遲放不下。在復雜的情緒中,一邊享受“快樂”,一邊陷入內疚和悔恨。蔡康永曾說:“人生不需要追求自己做道德上的完人,要光明正大地面對自己的需求。”研究表明,這種純粹的快樂,是讓“意志力肌肉”得到休息和恢復的最好辦法之一。享受其中的人,才能更好地舒緩情緒,如果在內疚中自責,可能會適得其反。適當給自己放縱的機會,是快樂的絕佳途徑。
短暫的放縱能夠讓大腦得到放松,但長時間的放縱會讓自己精神萎靡。很多人抱著手機就不撒手,躺在床上從早玩到晚。這種長時間的沉浸狀態,只會不斷消耗自己的快樂覺知。延遲滿足能夠讓我們擁有制造快樂的力量,而非被動地吸取某種即時快感。例如讀一本好書,培養一項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喜歡的課程等。學會減少即時快感,看準長期快樂,身心產生的愉悅感會更加持久。
曾經有人問杰出的雕塑家羅丹:“什么是藝術?”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減去多余的部分。”人生亦是如此,生命其實就是舍棄的藝術。人活一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多。定期清理生命中的多余,能夠讓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整理房間,扔掉那些不需要、不適合的物品。少買,多扔,不斷地給人生做減法,家里東西越少,人越快樂。除此之外,不合適的人,當舍;不舒服的關系,當棄。敢于斷舍離的人,才能擁有更純粹,更快樂的人生。
有句話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痹敢怅P心幫助別人的人,大腦的活性會比其他人更強,內心也更容易感覺快樂。當自己的行為能夠改善他人的處境,自我價值也會得到充分發揮,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體驗。人生在世,做一個善良的人,世界必將善意相待。
最佳的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1點前。11點之后,身體器官開始進行自我修復,例如肝臟會開始排毒,入睡狀態更有利于器官代謝。睡眠時,身體會分泌褪黑素,能使血壓下降,心率減緩,免疫力上升,甚至還有殺死癌細胞的功效。充足的睡眠可以讓我們產生積極的情緒,再不開心的事兒先睡一覺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