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飛
1980年,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鎮一個農民家庭。1994年和父母來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去服裝廠上班,2006年去日本研修服裝技術,3年后回到浦東新區辦服裝廠。2015年浦東新區宣橋鎮季橋村首推家庭農場模式,因為對土地的眷戀,更是為了“想吃好米飯,去種好水稻”的初心,我第一時間參與了競爭,村民首次流轉出來106畝“次地”,我和8位對手競爭勝出,丈夫和村黨支部書記都沒能說服我放棄。我把零散的土地、荒地甚至石子地修整平復,播種、插秧、田間管理親力親為。后來父親、弟弟等也先后加入,隊伍逐漸壯大起來。我做起了宣橋鎮季橋村的第一位家庭農場主,也是浦東新區首批青年農場主。6年來,我圍繞水稻做文章,科學種植,深研生產,打造品牌,建立起種、產、銷協同的產業體系,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
選稻種
2016年,宣橋鎮的農業技術人員到農場推薦了幾個水稻新品種,其中有一種新型早熟優質香型水稻“松早香”,因為上海地區的水稻品種基本是晚熟品種,成熟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松早香”作為早熟品種,比“南梗46”等其他優質雜交水稻品種上市時間提早了近兩個月,正好填補了市場上每年9月至10月的新米空檔期,可以迅速搶占市場先機。因收獲時間比傳統水稻早,趕在國慶前上市,也稱“國慶稻”。我一眼就相中了這個早熟優質品種,打聽了水稻的屬性后,更是果斷拿出了10畝地做試驗。但畢竟是新品種,口感好不好、市場銷路靈不靈,其實我也沒有把握。
第一年水稻收割后,我先在自家的爐灶上嘗了個鮮,還把新米送給親朋好友們品鑒。記得那天晚上我煮了一鍋米飯,一開鍋,香氣撲鼻而來,在二樓的雙胞胎兒子聞到香味,一個勁地問“媽媽,你煮了什么,那么香?”
品嘗過的老一輩農民說,“國慶稻”吃出了當年“老來青”的味道,就是不吃菜也可以吃兩碗飯。“老來青”是上世紀50年代一個響當當的粳型常規水稻品種。由于煮出的米飯香味濃郁、晶瑩如玉,食之清新可口、粘而不膩,素有“一葉青菜半碗湯,二兩米飯一口光”之稱。
新品種大米“試驗”成功了,但我卻為“巷子深”犯了愁。第一次自己全流程生產出大米,到哪里賣、賣給誰?讓我思忖了好幾天。有一天忽然想到,一個朋友是做微商的,而且有一批比較高端的客戶。我把米做成小包的試用裝,請微商在售賣其他商品時搭配贈送,并告訴客戶這是上海的新品種米。沒想到,幾天后微商朋友打來電話,“你今年生產了多少大米,都賣給我吧!”
第一年一炮打響,第二年我拿出207畝土地種上了“松早香”,如今農場近千畝土地都被這個早稻品種“包圓”。為了滿足上海市民消費需求,農場打造從1斤3元左右的“大眾款”,到10元左右的“精品款”,還有28元以上的“高配款”主攻寶寶米……新米還沒上市,就有許多“回頭客”提前預定。把原本平凡無華的大米,打造成了搶手貨,每一個都是爆款,變成了可以持續經營的產業鏈。
2017年,我正式開始打造“生飛大米”品牌,用自己的頭像作為主體設計LOGO。對于市民來說,買了生飛大米,獲得的是消費的喜悅。對我而言,換來的是一年365天的監督,可不敢辜負那一雙雙信任的眼睛。生飛大米獲得上海市品牌大米稱號,成為浦東農博會的搶手貨,登上“盒馬鮮生”“百聯超市”等53家超市的貨架。2017年賣了10萬斤,單這一項,經營額就超過了100萬元。2020年,生飛大米在一次競標中獲勝,成為浦東某家知名單位的“座上賓”。并借助信息化力量,建立微商城、京東專營店,使優質農產品“聯姻”互聯網,形成“線上線下雙暢銷”的態勢。
種生態
秸稈處理是農業棘手問題,如何做到零污染、低成本一直是個難題,每年收割后的水稻秸稈如果就地還田雖能增加土地養分,但秸稈殘留的病菌、蟲卵會使來年水稻種植增加病蟲害風險。2018年開始,我成功探索了綠色生態模式——水稻、大球蓋菇輪作。秸稈從田里收割后,先利用菌菇對其分解再還田利用,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秸稈離田再利用技術,大大緩解了秸稈處理的壓力,還能改良土壤,提高收益,實現了生態循環發展。一般是臨近6月份準備種植新一季水稻,11月份稻子成熟,然后用秸稈種植大球蓋菇,3個月后采菇,每畝產量是7000斤,每種植1畝大球蓋菇可以利用15畝的水稻秸稈。這不僅成為秸稈利用的最佳方案,還帶動周邊農戶一并取得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對上海本地秸稈的處理而言意義深遠。
除此之外,我還嘗試“蝦稻共生”“稻鴨混養”等綠色種養方式,有效提升了“生飛大米”品質。目前,生飛家庭農場已經成為上海市水稻與菌菇輪作示范基地。
搞副業
如今的生飛農場,積極探索業態創新。今年農場首次專門開辟出50畝田地,供50個家庭認養。家庭認養田地后,即成為農場莊主,參與水稻春種秋收的整個流程,包括插秧、日常管理、收割等,親手勞作。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日里,不少“莊主”喜歡帶著家人自駕來到農場,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與水稻田間管理、采摘農產品,悠閑地參觀農場,聽農業專家講“稻田里的秘密”,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滿載而歸。每個周末都有近50個家庭來到農場,體驗都市稻田的別樣休閑。
針對不同季節、不同群體,我還精心設計農場休閑體驗活動。田間可以插秧播種、收割水稻、打谷收糧、扎稻草人;地頭可以親子尋寶、采大球蓋菇、摘番茄、掰玉米、創意涂鴉;水里可以釣蝦、摸魚、捉螃蟹;室內可以制作米糕、手作彩稻畫、種植盆栽蔬菜、學習農業科普知識……多元而豐富。每到周末,農場一票難求,天天火爆,大人孩子流連忘返。同時,來農場參加“親子游”活動的市民,都會興高采烈地選購優質農產品帶回家。
6年來,我心系“米袋子”“菜籃子”,做到自我加壓,在擴大農場規模上下功夫,在科技興農上做文章,在探索新型產銷模式上創新,在生飛家庭農場基礎上組建喬稼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面積由最初的106畝增加到1000余畝,我們產出的大米、瓜果、蔬菜、食用菌、雞鴨禽蛋等優質農產品得到市民的喜愛,從田間直達市民餐桌。2021年初,為做大做強上海地產大米品牌,我牽頭聯合浦東新區19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成立生飛大米產業化聯合體,統一品種、統一耕種、統一植保、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實行專業化生產、標準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帶動聯合體成員從種水稻賣稻谷轉向種水稻賣大米,帶動農戶共同增產增收。
生飛農場被評為上海市級示范家庭農場、上海市優秀農民田間學校、浦東新區綠色田園示范園、浦東新區農產品安全放心基地。目前我們正在創建上海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只有做精做細水稻產業,堅定不移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才能對得起市民朋友和社會各界的關愛。
我祖籍浙江紹興,家有祖傳的黃酒釀制秘方,父親是第三代傳人,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釀酒師。我想延伸產業鏈,用好大米做好酒,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提升生飛農場的文化內涵。但是把大米釀成米酒簡單,獲得米酒生產資質在上海來說可不容易,這甚至是一個小小家庭農場主憑借一己之力難以邁過去的坎。真希望浦東有一個農產品公用品牌,符合的農產品都可以通過公用品牌的渠道到達消費者。
(作者單位:上海市生飛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