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廣播電視臺的一則報道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在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九年的劉女士懷了第三胎,卻在此時被單位通知回家考慮一下辭職的事情。在電話錄音中,該單位領導表示,“它(三胎政策)是入法了,但是咱這沒有得到具體的通知,說是啥時候放開,如果說想生小孩,那你現在只有回去。”
想生小孩就辭退,單位這樣的做法顯然太過蠻橫。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婦女權益保障法中也有規定,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
在三孩生育政策下,這樣的新聞無疑再一次牽動了網友的神經。生育意愿轉化為生育行為,中間受到許多社會性因素的影響。而這一新聞展現出的女性生育與職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正是許多育齡人群的重要顧慮之一。
企業單位因為生育而辭退女員工的做法,當然應該被糾正。但現實中,不少單位寧愿承擔賠償金也要做出辭退的決定,這也提示著我們正視企業對女員工用人成本的考量。對于這樣的行為,法律層面的處罰必須要有,但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女性的職場權益,而不是讓用人單位從招聘開始便不愿意再選擇女性。
維護女性職場權利,企業不應該被放在對立面。生育成本也是一樣,不能只算到女性頭上,也不能以社會責任為名依賴企業全部承擔。從全面二孩到放開三孩,相關經濟社會政策應該與生育政策配套銜接,探索更多靈活的機制和政策辦法,通過諸如生育保險、稅收減免、人力補貼等方式完成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擔,實現社會共擔。
除了對于職業發展的焦慮之外,經濟負擔、嬰幼兒無人照料、教育壓力等都是影響人們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新聞中頻現的關于“帶娃如廁”“哺乳自由”等具體場景中的矛盾,同樣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已經公布的配套支持措施,包含保障孕產婦和兒童健康、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等等,涵蓋眾多民生領域,多措并舉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仍要看到,“懷孕被辭退”這樣的新聞提示著我們,政策在細化和落實上還有很大的空間,真正建立一個生育友好型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也需久久為功。
(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9.13 張永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