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兵役制大致分為三類:義務兵役制、志愿兵役制和混合兵役制。比如以色列國防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女性實行義務兵役制的軍隊之一,瑞士“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是服務其外交主張的重要防御力量。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新法中,我國兵役制度由“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調整為“以志愿兵役為主體的志愿兵役與義務兵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突出志愿兵役制的主體地位。
縱觀全球,各國的兵役制大致分為三類:義務兵役制、志愿兵役制和混合兵役制。
韓國:公民在一定年齡內,必須履行一定期限的兵役義務
義務兵役制是國家要求其公民在一定年齡內必須履行一定期限兵役義務的制度,服役完成后的士兵被歸為預備役。
韓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仍在實行義務兵役制度的發達國家之一。《大韓民國憲法》規定,所有身體條件符合規定的韓國男性要在18至28歲期間進入軍隊服役約20個月,女性可自愿參軍。兵種不同,服役時間也不同。其中,陸軍或者海軍陸戰隊服役18個月,海軍服役20個月,空軍服役時間最長,為21個月。
在韓國,人們對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嗤之以鼻。在首爾,沒有服兵役的人,很難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以色列:女性也必須服兵役
以色列國防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女性實行義務兵役制的軍隊之一。
在以色列,所有年滿18歲的青年,除了宗教、種族和身體等原因,無論男女都要進入軍隊接受訓練。男性服役兩年半,女性服役兩年。
現實中,有一部分以色列女性很樂意服兵役。比如以色列女演員蓋爾·加朵,她在入伍前贏得了“以色列小姐”選美大賽的冠軍。入伍后,她幫國防軍拍攝了廣告,還因表現出色成為戰斗指揮官。
2016年,蓋爾在接受采訪時說:“服役是以色列人的一部分,我們要回饋祖國。雖然我們失去了一段時間的自由,但學會了紀律和尊重。”由此可見,部分以色列人會因為服兵役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然而,近年來,以色列國防軍的規模卻在不斷壓縮:一是因為國防支出大,國家想縮減軍隊人數;二是因為種族和宗教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不用在以色列服役的。
瑞士:“全民皆兵”
瑞士軍隊在拿破侖戰爭結束后就一直保持著“永久中立”的態度,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正是服務其外交主張的重要防御力量。
瑞士對所有健全的男性公民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凡年滿19歲的男青年必須到就近征兵處報名并體檢,合格者20歲入伍,女性則自愿選擇入伍。體檢通過后,他們可以選擇服役方式:一種是每兩年集訓幾周直到34歲;另一種是一次性服役245天。
征兵除了能帶來安定感,還有其他考量。瑞士是一個由26個高度自治州組成的聯邦,擁有四個語言區——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馬語。征兵將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促進個人和社會發展。
英國:志愿兵役制有諸多福利
志愿兵役制又稱募兵制,是指個人應征入伍簽訂合同,并按照合同要求期限進行服役,而部隊支付個人工資等福利。
志愿兵役制度在發達國家比較常見,因為福利好才能吸引人來當兵。
以英國為例,年齡在18至43歲之間的英國人可以自愿申請當兵,軍官的年齡會放寬到50歲。想參軍的人可登錄英國國防部官網,選擇想成為士兵還是軍官。如果想成為士兵,申請人在提交申請表后,就會有當地的招聘人員聯系其前往當地的就業中心,為其答疑解惑并制定一份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然后,當地的評估中心會對申請人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體檢、身心測試、團隊合作和職業發展前景討論這四個方面。評估完成后,將對申請人進行背景調查,全部合格就可以簽合同了。合同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22年。
如果想當軍官,申請人填好申請表后就要進行面試。面試通過后,申請人將參加軍官選拔委員會組織的考試。考試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評估體能和格斗技巧,然后學習軍事技能;第二部分是將第一部分學到的軍事技能運用到實踐中。通過考試后,申請人就可以進入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官。
英國國防部官網還列舉了當兵的諸多好處。比如可以學習軍事技能、領工資、免稅等。
然而,直到去年,英國的軍隊人數仍在持續下降,這是因為安置退伍士兵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俄羅斯:實行混合兵役制
混合兵役制是義務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結合的方式,既可以有很多兵力,又可以保留一些高素質的技術兵和軍官。
俄羅斯實行混合兵役制。據《俄羅斯聯邦兵役義務與兵役法》規定,俄羅斯所有18至27歲的適齡男性公民,除非存在身體殘疾或特殊疾病,否則必須按照法律加入俄羅斯軍隊,并服滿至少1年的兵役。同時,滿足應征條件可申請合同兵役。
俄羅斯還立法規定,無故逃兵役者將處2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罰金或判有期徒刑兩年。此外,各地軍事委員會通過當地傳媒向社會公布逃兵役者名單,讓他們面臨名譽掃地的壓力。
2019年4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傳統義務兵役制將在未來數年內被徹底取消,俄羅斯將擁有一支完全合同制、專業化的軍隊。
(潘光賢薦自《北京青年報》202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