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1959年廬山會議后的更大“躍進”,使全國糧食全面緊張。1961年第四季度中央需從各地上調32億斤糧食,可到了11月中旬,時間過半,任務卻只完成20%多一點。京、津、滬三大城市糧食全面告急,斷糧的危險時刻都有可能發生。此外,1962年的征購任務也沒落實下來,各地過去對糧食以少報多,現在是以多報少,在落實中央的糧食征購數和上調指標時,總是強調困難。
1961年11月10日,中央開會向各中央局第一書記專門落實糧食問題。關于1962年的糧食上調,最后訂下了150億斤的目標。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華北局提出:下邊是有困難,但若把形勢講透,把方針搞明確,把思想搞透,還是可以的。為此,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建議:把全國的地委書記找到北京來,開個地委書記會議,打通思想。
兩天后,鄧小平將會議情況和陶鑄的建議向毛澤東匯報。毛澤東覺得,中央對“大躍進”以來的工作是應該總結一下,干脆把縣委書記也都找來,開一個縣委書記以上的五級干部會議(即中央、中央局、省、地、縣五級)。會議的開法是總結經驗,鼓足干勁,好壞都要講清楚。這樣,以150億斤上調糧食為發端,中央要在1962年初召開一個縣委書記以上干部大會的事情,就在毛澤東這里定了下來。后來起草會議通知時,根據鄧力群的建議,又增加了全國重要廠礦的廠長、黨委書記,并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的同意。這樣,原本6000多人的大會,就變成了7000多人的規模。
由于當時正處于糧食嚴重短缺、經濟十分困難時期,這么大的會議規模,安排吃飯很不容易,據當時參與接待、負責生活的一位同志回憶:吃飯是十人一桌,大鍋菜,不管你是中央領導,還是一般工作人員,都一樣。坐滿才上飯,坐不滿不行,飯票丟了也不行。
特別是安全保衛組為了保證會議供電、保證食品安全,有時會把供電局的工程師、負責人,還有負責食品供應的人找來開會,但每到快吃飯時就趕緊散會,不然就沒有辦法管人家的飯。有時實在不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飯票給人家,然后自己回家吃飯。做保衛工作的,每個駐地警衛組也就只一兩個人屬于在編人員,大會管吃管住。不在編的,大會不管飯。結果弄得內部同志也有意見。
作為一次全國性會議來說,就餐問題本應是個完全不成問題的問題,在當時竟引起如此關注,足見當時糧食問題的艱難。
(摘自《黨史博覽》 唐正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