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高值醫用耗材里的價格“水分”就像水盆里的毛巾,“拎起來就淋水,根本不用擠”。這些水分滲透于流通環節的灰色地帶,最終將由患者和醫保資金買單。近三年來,從地方到全國層面,正通過集中帶量采購擠出價格“水分”。國家首批組織“冠脈支架”集采后,中標產品平均降價90%以上。9月14日,第二批國家集采品種“人工關節”在天津開標。
人工關節“虛火”有多旺?
在國家組織集采前,多地已率先“試水”,各地中標價格“跳水”幅度不一。僅在2020年,江蘇省初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平均降幅67.3%,最大降幅81.9%;安徽省骨科關節類平均降幅81.97%;山東省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平均降價86.26%,其中,降價金額最大的產品由原來92418元降至4133.33元,單個產品降價88284.67元。
人工關節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降價空間?
一位從業十年的骨科耗材領域資深人士向陽介紹,骨科醫用耗材一直是高毛利行業,單就其中的人工關節來看,最終賣給醫院的價格中,生產廠家一般出廠價只占20%~40%,剩余80%到60%歸屬流通環節,由經銷商操作。除了各種稅費、人力開支,還有“客情”要投入。
“客情”是行業術語,向陽解釋道,傳統的客情就是“吃飯、喝酒、泡桑拿”,此外另一個大頭就是“學術”,如果專家有各種國內外學術需求,都能給到支持,“業內舉辦大大小小的行業會議、請專家路演、授課等等,這些都是學術投入,都是流通環節的固定支出。”
“圍獵”骨科
近些年,隨著反腐風暴吹向醫療領域,高值耗材成為醫療腐敗新高地。公開資料顯示,耗材大戶骨科成了耗材企業長期圍獵的對象,窩案不斷。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骨科耗材”“回扣”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截至9月3日12時,可搜索到刑事案件裁判文書280份,裁判年份從2009年至2020年不等,涉及全國19個省份。
多起案件詳情揭開骨科回扣生態:臨床醫生使用某企業提供的耗材,并按量收受銷售方回扣,甚至形成長期合作關系。
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法院2020年8月判決的一起案件中,一名醫療器械公司實際控制人褚某向當地三家醫院的骨科正副主任、診療小組組長共12人行賄1024萬余元。
記者發現,此類案件中,“回扣”不單是醫生個人的灰色收入,還成了醫院的日常公務開支。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年5月,廣西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原院長譚仁林一審獲刑11年。法院查明,2013年至2020年,譚仁林利用其擔任院長職務上的便利,為某公司銷售骨科耗材、貨款結算上提供幫助,多次在其辦公室收受該公司回扣260萬元,然后交給一醫院骨科,由骨科醫務人員自行私分及用于日常公務開支。
據新華社今年4月報道,有醫療行業人士說,“前些年拿回扣現象嚴重,腰上打個釘子4000元,就要給醫生1500元回扣,所以耗材大戶骨科、心血管科不少醫生都發財了。”
據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數據,2021年1月集采支架落地以來,截至8月,全國醫療機構共使用中選支架110萬個,相較集采前去年同期數量增長了54%。據北京市測算,接受支架植入的患者平均個人負擔下降1萬元。同時,很多原本用不起支架、用不起鉻合金支架的群眾也用上了“質優價宜”的鉻合金支架。
集采支架將讓患者廣泛受益。同樣,有關節置換需求的患者也大量存在。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我國的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量已經超過了90萬例,且仍在以接近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長。
在一輪又一輪的集采中,價格機制被不斷“正骨”。到了此輪人工關節集采,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的采購文件厚達380頁,超過19萬字,堪稱高值醫用耗材界的“國考考綱”。
此輪集采,共有49家企業“趕考”,改革在博弈中走向縱深。(據澎湃新聞9.13訊 李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