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宇 周海生 彭茂清



摘 要:在現代造船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因管系加工精度差而返工的現象,嚴重影響生產效率和造船周期,因此提高管系加工精度是各船廠期待改善的技術問題。本文以39 000 DWT散貨船為案例,介紹一種船舶管系精度控制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船舶自身特點,確定管子安裝基準及輔助線,對合攏管余量、布置進行優化,將三維攝影測量技術運用于合攏管制作所需的數據采集,以此輸入計算機進行三維建模,并生成加工零件圖。
關鍵詞:管系精度;制作與安裝;余量優化;設計改進;三維攝影測量
中圖分類號:U671.91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目前國內已有較多船廠在推行船舶精度控制,但其關注點多在船體結構方面,而涉足船舶管系精度控制的則較少。而在船舶建造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管系偏差較大而返工的情況。顯然,管系精度控制應與船體結構精度相吻合,如果分段制作精度不滿足要求,在分段總組、船塢搭載時未控制好定位基準及精度對合,則管系精度控制顯得毫無意義。因此,造船精度管理應該是全方位和系統性的,在保證船體精度的基礎上,還應該同時提高管系加工制作精度。
管系是船舶建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多、工作量大,管系的制作與安裝效率是影響船舶建造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精度匹配是影響管子生產效率的關鍵環節。因此,控制好管子制作和安裝精度,減少返工,是提高安裝效率的有效辦法。本文簡要介紹39 000 DWT散貨船管系加工精度的控制方法。
2 管系精度控制的必要性
船舶的各個部位幾乎均布置有管路,其數量龐大、線路復雜,圖1為39 000 DWT散貨船機艙管系布置圖。隨著船舶企業殼舾涂一體化造船技術的逐步成熟,大部分管子需進行分段預安裝:首先,車間內加工制作出合格的管子;在分段制作及分段總組時,以結構為基準對管子進行定位安裝;對于跨合攏口的直管,在車間制作,現場安裝;對于跨合攏口的大管及曲度管則設計成合攏管,利用法蘭面在現場進行精度匹配取樣,法蘭與管焊接固定后運回車間進行加工制作,加工完再運至現場安裝。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管系建造過程復雜,操作空間小,作業難度大,管子加工精度對生產效率影響大,需針對船舶管系特征和控制難點,采取適宜的精度控制措施,以提高其精度,減少施工環節。
3 管子加工制作精度控制措施
(1)管子下料
采用鋸床或數控相貫線切割機下料,不允許手工切割或砂輪機切割,嚴格控制管材的尺寸誤差,端面與管段垂直偏差≤1 mm,下料長度偏差≤3 mm,超差的需要進行處理,滿足要求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
(2)彎管控制
彎制由專人操作機器設備及檢測工具定期檢查,確保符合要求;管子彎制過程中,利用角度檢驗尺自檢、互檢,記錄過程數據以備專職人員抽檢;管子彎曲角度及旋轉角度偏差控制在±0.5。以內。
(3)管子法蘭面安裝
首先對管子按照圖紙尺寸進行切割,放置在水平工作臺上固定,將法蘭套到管子端頭,四周間隙均勻;同一根管子,兩端法蘭上的螺絲孔要求一一對應,在單個法蘭面安裝時,利用水平尺調整兩孔邊在用一個水平面,見圖2所示;為了保證管子法蘭面的垂直度,現場制作出法蘭面曲度尺進行現場檢測,滿足要求后進行點焊固定,焊前焊后自檢、互檢,要求法蘭面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 mm以內,見圖3所示。
4 管子安裝精度控制措施
(1)管子安裝現狀
在船體結構裝配過程中,管子緊隨其后進行安裝;管子安裝前先安裝管子支架(管碼),在支架上面標識中心位置,根據該中心線確定管碼寬度方向安裝位置;為保證高度方向的精度,往往需現場制作輔助工裝托舉管子,然后用卷尺量取高度進行定位;因現場安裝管碼及管子是根據相鄰的船體結構拉尺進行量取數據,無統一安裝基準點,且未考慮裝配偏差及板件變形等影響,因此管子安裝后在總組或船塢合攏時,往往會出現管口對接錯位情況,需要對管碼和支架拆除重新調整管口對接,耗工費時。
(2)管子安裝精度控制方案
針對上述問題,可采用增加管子定位基準線和安裝輔助線的工藝方案解決:首先,根據船體結構建造基準,由專業劃線工勘劃定位基準線和輔助線,施工人員按線安裝管碼和管子,安裝完成后進行自檢、互檢、精度專檢,偏差控制在3 mm以內;同時,根據控制方案,編制管子安裝控制精度等工藝文件進行固化。
(3)現場跟蹤及實施
根據分段管系安裝精度控制工藝進行施工,如底板管弄區域首先確定分段中心為管子安裝基準,在安裝前劃出兩條輔助半寬線(距中650 mm、距中1 020一)和輔助高度線(距基750 mm),見圖4所示;現場安裝時,利用拉粉線及吊線錘對管碼進行安裝,見圖5所示;安裝管子后進行測量,管子中心與地樣線(半寬方向)精度偏差控制在1-2 mm,管子與輔助高度基準線偏差控制在2-3 mm。
5 管子余量控制
(1)合攏管余量控制的必要性
通常,單根合攏管設計時兩端均加放有100 mm左右初余量,船上安裝時進行匹配氣割。以39 000 DWT散貨船為例,總計約有990根合攏管,其余量總長度達198 m。現場調研發現,合攏管在船塢安裝時均需要經過二次以上修割。由于現場條件差,切割質量難以保證,工作效率降低,故需對管子余量加放方案進行優化。
(2)余量控制方案
①根據相關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多次討論,確定余量加放要求為:對于外場直管,僅管子一端加放50mm余量;對于外場彎管,管子兩端各加放50 mm;經統計,可節約管子長度達99m;
②合攏管部分加工工序前移:對于機艙、上建、首部區域的合攏直管,無余量端法蘭內場安裝焊接,完成表面處理,另一端法蘭在船上校裝;合攏直管兩端采用套管連接的,其套管電焊在內場完成表面處理。
③根據上述方案,對在建船舶進行優化改進:在管系設計時,對于外場單根直管,單邊加放50 mm;對于外場彎管,兩端各加放50 mm,并在圖紙上進行明確;同時,在車間完成一端法蘭表面處理。實施后,不僅節省了管材,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率。
6 合攏管優化設計方案
管系放樣準確率直接影響外場合攏管的安裝精度控制。管路走向布置,需合理有序,在降低管子安裝難度的同時,也要保證管子安裝精度;針對合攏管在船塢安裝對合偏差情況,可在形式、位置、長度等設計上進行了改進優化,將部分合攏管利用直管連接的形式進行固化,設計成以下三種形式。改進實施后,校管直管設計率達到62.24%,超過項目預計的目標。
(1)A型船校管
全船通用,優先選用。除滑油及其循環艙的透氣管、燃油、液壓油及主機海水等系統管之外的所有管子,均可選用;適用于DN125通徑及其以下規格的所有管子;兩根一組,均為內場制作,單根長度為0.8-1.2m,結構形式見圖6所示。
(2)B型船校管
適用于所有系統管以及各種通徑規格的管子,在A型管無法滿足要求時選用,適合在分段總組及搭載誤差錯位較大的情況下使用;B型船校管均為外場安裝,單根長度為0.8-1.2 m,其結構形式見圖7所示。
(3)C型船校管
除燃油、液壓油及主機海水等系統管之外,其他管子均可選用。在分段預裝管上,可臨時拆卸并能向上移動的情況下選用;船校管適用于DN80通徑及其以下規格的管子,船校管均為內場管,其套管外場焊;單根長度為0.8-1.2 m,結構形式見圖8所示。
7 三維攝影測量技術應用
(1)合攏管制作現狀
大曲度的合攏管精度要求高,分段合攏口處往往預留一截管子待制,待分段船塢合攏后再進行放樣制作/安裝。目前傳統合攏管主要制作方法是:將法蘭和角鋼等輔材運到船上安裝,完成假模取樣,假模下船后進行放樣制作。傳統工藝制作方法效率低、浪費人工、浪費材料、生產周期長、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三維攝影系統流程
引進工業上的三維攝影測量技術,通過拍照提取合攏口法蘭信息位置,建立三維模型,輸出管子制作小票,再進行加工制作以及船上安裝。其系統工作流程,見圖9所示。
(3)現場采集數據
首先利用輔助工裝一基準測量尺,利用其磁力與結構吸附,保證精準定位;同時利用測量孔及管孔工裝放置到需要配管的法蘭面,通過專用攝影測量相機進行近景測量,將測量的數據存儲并傳輸至計算機。
(4)建模及制作安裝
利用新開發的合攏管現配軟件,根據其數據庫中標準件和設計要求讀取測量數據,自動生成三維合攏管模型,然后結合其形態和現場情況手動微調,即完
(5)發展趨勢
三維攝影技術的運用,將替代傳統的合攏管假模取樣方式,能有效提高現配管安裝效率和質量,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目前該技術還在研發試用階段,硬軟件及其設備配置成本較高,對操作人員技能要求高,其技術推廣尚具有一定難度,但隨著該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其廣泛運用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8 結束語
船舶管系精度控制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涉及到生產設計、工藝方案、技術創新等內容。39 000 DWT散貨通過確定管子安裝基準及輔助線,對合攏管余量及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改進,將三維攝影測量技術應用于合攏管現場施工取樣等,有效改善了管子加工制作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施工質量。如果要實現合攏管路對接零調整目標,還需要在實際生產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精度控制方法,培養新技術的研發人才并加大投入,夯實管系精度控制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付錦云.船舶管舾生產設計,哈爾濱:哈爾濱T程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