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

摘? 要? 仿自然物象而成型的紫砂壺稱之為“花貨”,因源于自然物象,經過提煉概括,其形象大多生動自然,帶有山野間清新、鮮活的野趣,以“柿”為形而設計制作的壺就屬于這一類。
關鍵詞? 花貨;清新;鮮活
習近平主席對文藝創作作過重要指示:“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迎接世界和平大會的召開,齊白石為了畫好和平鴿,就在家里養了許多鴿子,他整天看鴿子、喂鴿子,鴿子飛到哪里,他的眼光就跟到哪里。憑著仔細的觀察,鴿子的形象在他的心中鮮活起來,他筆下的鴿子也非常有神采,比真鴿子還要可愛,這是藝術創作源于生活最生動的例子之一。
紫砂壺的創作也是如此,供春在金沙寺伴讀,觀金沙寺僧制壺,又見到寺中銀杏樹的樹癭,造型獨特的“供春壺”就在他手中信手而出。仿自然物象而成型的紫砂壺稱之為“花貨”,因源于自然物象,經過提煉概括,其形象大多生動自然,帶有山野間清新、鮮活的野趣,以“柿”為形而設計制作的壺就屬于這一類。“柿形壺”大多見于民國時期,著名女陶藝家邵寶琴制作有“扁柿壺”,壺呈扁圓形,并有四瓣筋紋,顯示了“柿”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形態特征。一彎嘴、圈把、以柿蒂形為蓋、以柿柄形為鈕,是妙造自然的一件器型。“綠泥柿子壺”(見圖1)借鑒“扁柿壺”的造型優點,壺體略高,也有四瓣筋紋,其凹進的筋紋較深,更顯現了其造型“方中帶圓”的特征。在凸起的面的中部也略有凹進,使面產生波動起伏的動感。書法行筆過程中的“一波三折”,體現了書法用筆有“屋漏痕”、“錐畫沙”的意趣,體現了用筆速度和力度的變化,豐富了書法的觀賞性。“綠泥柿子壺”線面的微妙變化也同樣起到極具觀賞價值的效果,楊永善在《陶瓷造型藝術》中談到:“造型形態是由點、線、面構成的。面在整個形態中占據的位置最大,最直接地訴諸于人的視覺,一經通過具體的材料表現出來,最能感染人,因為面能夠充分表現工藝材料的屬性特征,面的外形和起伏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決定著造型的外觀效果”。把“綠泥柿子壺”與“扁柿壺”相比較,一是壺體略有增高,其壺形與柿形更為接近;二是筋紋加深,增加凹線的縱深感;三是在面上增加了起伏變化。這是由紫砂材質良好的可塑性,通過設計制作達到造型“最能感染人”的藝術效果。三彎嘴線型優雅,也有“一波三折”的造型特征;把的上端與壺體相接處可稱之為“露接”,出現了耳把的斷面,增加了變化,使造型更加生動;嘴、把上都有疤節的裝飾,表現柿樹的生長規律及歷盡滄桑而仍生命旺盛的風姿;蓋為嵌蓋,可通轉并準縫,蓋上有用紅泥裝飾的四瓣如意紋,嬌紅翠圍,如花盛放;壺鈕為柿柄形,呈斜勢,險中求穩,與如意紋動靜相兼。
“柿”在江南地區普遍栽種,為大眾喜愛的樹種。柿秋后成熟由青變成黃色、橙色、紅色,如小紅燈籠掛滿樹間,一派豐收喜慶的景象。宋代詩人陸游《歸云門》詩:“萬里歸來值歲豐,解裝鄉墅樂無窮。甑炊飽雨湖菱紫,篾絡迎霜野柿紅。” 這是生在戰亂年間憂國憂民的詩人難得出現的歡樂心境,那是詩人回鄉正值豐收年景,菱肥柿熟的歡慶畫面。著名畫家齊白石特別喜愛畫柿,在他眾多的畫作中,他畫兩只柿寓意“好事成雙”,畫三只柿寓意“事事如意”,畫四只、五只柿寓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畫中,這些都是因“柿”、“事”、“世”諧音而得到的吉慶寓意,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紫砂壺作為高雅的藝術品,不僅在于它的形,還在于它素雅多變的泥色。“綠泥柿子壺”選用的是段泥中的珍品——青灰段泥。在較準確地控制好窯溫的情況下,青灰段泥燒成后呈現如“綠豆沙”狀素雅的青色。中國古代的色彩觀對青色十分推崇,《周禮》載:“畫繢之事,雜五色。”何謂“五色”,即青、赤、黃、白、黑。劉熙曾在《釋名》解析道:“青色為主,萬物生長之色;紅色為赤,太陽之色……”能書善畫的宋徽宗對青色有所偏愛,他畫的《瑞鶴圖》用淡青色染出大片的天空,象征著長壽的群鶴翱翔其間,給人以一種宇宙無盡、生命永恒的美感。對于茶器他偏愛單色釉,喜歡溫潤內蘊的青瓷,認為青瓷最接近于美玉,有君子之風。尤其是汝窯的雨過天青色,更是徽宗在夢中也念念不忘的色彩。青色的素雅、寧靜也充分體現在“綠泥柿子壺”上,青中透綠帶來了春天的意趣,壺蓋上如意紋的“太陽之色”更是寓意陽光普照、春光明媚,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投身紫砂藝術是一種興趣,也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感悟。法國繪畫大師馬蒂斯曾說過:“藝術家應該一輩子像孩子那樣去觀察世界。”也就是說孩子們的眼光單純、純潔,沒有私心雜念。如果我們也用這樣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可以使我們的心理更年輕,在創作中去掉不必要的約束,走出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