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源

摘? 要? 宜興紫砂陶藝是陶都的一張名片,紫砂陶藝承載著中華傳統文脈,紫砂茶器古老而悠久,造型豐富多變,或精美細巧耐人尋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曠神怡,加之有很多鐫刻于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更增添了濃郁的書卷氣,這些文化因素構成了紫砂壺的審美特征。紫砂造型藝術將許多中華文化糅合統一,極具高雅的文化藝術氣質,這正是紫砂的獨特魅力之處,也浸透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審美意識。
關鍵詞? 紫砂;成竹壺;文化意境
陶都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是江蘇最南邊的一個歷史古城,宜興不大,但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秀外慧中,蒼山翠竹處處生機勃勃,環山繞水間仿佛能將俗世的喧囂、繁雜都阻隔在外,卻唯獨將千年的文化絲絲地沉淀下來,千年的陽羨文化與吳越楚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渾厚的宜興歷史文化,而那么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陶都的璀璨明珠——紫砂藝術品上可見一斑。
紫砂藝術沉積的美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痕跡,承載著傳統文化最自然、質樸的親和力。我們紫砂藝人平素堅持多讀書學習,多鉆研古今文化知識,讀書才能有智慧。我國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夫人楊絳先生,無論世事如何紛繁,一生沒有舍棄讀書的習慣,其內心世界永遠保留著悠然自在,她用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我們紫砂藝人用文化知識開拓視野,拓寬創作思路,人以藝彰、物以文傳,顯現出返本開新、融會貫通的藝術追求,堅持創作個體、個性以及文化獨特性的發揮,在藝術創作上形成自身的特色。
紫砂藝術品創作設計的美學價值,不盡在造型和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性上,更在于它的精神內涵。中華多元化文化中我國的竹文化在人民心目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深受著人們喜愛。竹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既美化了生活,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竹子的堅韌挺拔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氣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竹具有美術工藝功能,竹更有文化藝術功能,竹寧折不屈的品格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這也是竹的特殊審美價值所在。我們從藝者從竹文化中領略、吸取竹的精神風貌。砂壺會傳播文化,和壺對話能讀懂世間有生命的萬物,有了文化底氣創作時胸有成竹。
“成竹壺”(見圖1)承經典而創新,此壺在傳統竹節壺造型上添加筋紋線變化,是仿生變化的鮮明構思作品。空間與實體的變化恰到好處,從生態中提煉變化,形制端莊有神韻,從各個角度觀看都具大氣沉穩。整件壺藝作品似吸天地之靈氣,器宇軒昂,又堅韌挺拔、氣度非凡。從紫砂陶花貨中品味最佳結構,壺身筒的中下部有三條竹節紋線環繞壺身,竹節線條栩栩如生,圓形竹段身筒上粘貼事先捏塑成型的紋線泥塑條,粘貼線條看似簡單,實則要刻劃出骨秀神清之線條姿韻,需要制壺藝人有一定的制壺功底和制作技巧。粘貼時壺身筒及泥塑條的干濕度首先要掌握好,泥塑條要與身筒完美結合,不能有一點瑕疵,粘貼后到最佳結合干濕度,需要用線梗理出三條立體感分明、挺括的竹節線條面,顯示出整體壺藝的挺拔有力、頗具傲骨。因此制作線梗工具也是一關鍵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制好壺先要掌握制作工具的技工手法,工具做得越吻合精細,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制作出來的壺藝才能生態逼真、線條柔和順暢、作工精美。特別是“成竹壺”的肩部設計為寬而挺,猶如竹的品格:似扛得起責任,負得起使命。壺流取小竹節,從壺肩部中間順勢伸展,呈高風亮節之態,由粗變細、出水流暢、節間圓潤、曲折自如,嘴額平緩端莊,提把出枝三節,彎曲而不嬌柔與流相呼應。蓋母子線豐滿且圓潤,鈕為弧鈕,從鈕上攀升一小枝,嫩綠靈動的竹葉輕貼于壺蓋面,形態逼真,壺底為盤狀。此壺用上好清水泥制作,肌理質感細膩而豐富。紫砂壺之所以聞名于世原因之一是宜興產的紫砂原料質地獨特,其材質內部的雙重氣孔結構使得紫砂壺的透氣性優于其它茶器。泡茶具有去濕留香,確保茶香濃郁持久,隔夜不易變質、發餿的優點。紫砂壺拍打成型工藝制作準縫嚴密,燒成后冷熱急變性能優,導熱系數低,泡茶不易炙手。
紫砂造型設計難點在簡,制作角度又要做到光、勻、齊、挺,所謂畢工窮智中展示才華。一件成功的紫砂作品要讓欣賞者覺得作品如一泓淙淙的甘泉,能帶給人們有詩意的聯想,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創作時需要大膽去設想,丟掉1+1=2的框框。文化是紫砂藝術創作的靈魂,需要不斷探索紫砂文化藝術之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以說前無古人,但絕不可以說后無來者,藝術各有特色,它沒有滿分。藝術上無窮累積的成就,是創作者永遠攀登不完的目標。身為一名現代紫砂藝人,需要汲取經典作品的創作精髓,又要吸取現代美學文化思想理念,給創作作品注入具有時代氣息的元素,使作品呈現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