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紹奇
摘要:文書提出義務是訴訟促進義務在證據領域的具體化。作為訴訟法上的一項一般義務,其目的在于保障雙方當事人武器平等,充實審理內容,達到審理集中化的目標,最大限度實現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強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文書提出義務,應將其主體范圍擴展至第三人,客體范圍排除部分涉秘密、隱私文書,明確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申請責令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必須具有正當事由。文書提出義務審查過程中,應當規范文書持有人的文書特定協助義務和涉秘密、隱私文書的非公開審查。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應區分不同主體、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具體情形、文書本身及文書的證明價值、是否構成妨害民事訴訟等產生多層次的法律后果。
關鍵詞:民事訴訟;文書提出義務;訴訟促進義務;文書特定義務
在消費者保護、勞動爭議、醫療糾紛及公害糾紛等現代型訴訟中,證明爭議事實的文書往往由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面臨難以收集提供的問題。對此,基于不同的文書持有主體,我國民事訴訟提供了不同的規范路徑。文書為第三人持有時,通過調查令制度或申請法院調查證據制度解決;文書為對方當事人持有時,通過文書提出義務制度解決。其中,當事人文書提出義務最早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112條作出規定。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2020年《證據規定》)對我國文書提出義務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明確規定了當事人申請條件、審查程序、文書范圍、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整體而言,上述司法解釋規定的文書提出義務存在性質不清、主體范圍狹窄、客體范圍又過于寬泛、申請人正當事由不明、審查程序不規范、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不盡合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其實踐功能的發揮。本文從司法實務出發,結合比較法的經驗,力求對強化文書提出義務作出系統的分析。
一、文書提出義務法律性質的厘清
文書本身具有兩方面的屬性。在實體法上,文書可能構成當事人主張權利的標的物,如買賣合同糾紛中,買方要求賣方交付商品的使用說明書、質量保證書、產地證明書等;股東知情權糾紛中,股東要求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董事會決議、公司財務賬簿等。在民事訴訟中,文書亦可能構成證據方法,被當事人提供或者申請提供作為證明案件爭議事實的證據。民事訴訟中的文書提出義務究竟是實體法上的義務,還是訴訟法上的義務,或者說訴訟法上的文書提出義務是否來源于實體法上的義務,其正當性何在,是討論文書提出義務性質時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此外,文書提出義務究竟是一項一般性義務,還是具有補充性的特殊義務或個別義務,亦有討論余地。
(一)文書提出義務是訴訟促進義務的具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為應對案件數量的快速增長,平衡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自德國開始,大陸法系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圍繞審理集中化開始了民事訴訟改革。集中審理的實現以有效的爭點整理為前提。只有在訴訟較早階段確定案件爭點,才能充實審理內容,達到審理集中化的目標,最大限度實現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為此,大陸法系代表性國家和地區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對傳統辯論主義作出修正,明確規定當事人負有訴訟促進義務。現代民事訴訟由此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院之間平等對話溝通解決糾紛的過程,從傳統的對抗主義走向協同主義。加重法官的釋明義務和心證公開義務,限制當事人對事實、證據的處分自由,保障訴訟雙方的實質平等,防止因訴訟能力、掌握訴訟資料的差別而出現不公平的裁判結果,是協同主義訴訟模式的當然要求。當事人負有的訴訟促進義務,不僅要求其遵守法院所定期日,適時提出訴訟資料和證據資料,以盡主張責任和證明責任,而且要求其承擔事案解明義務,以求最大限度發現真實。第三人雖非案件當事人,但其仍然負有促進訴訟的公法上義務,以最大限度地節約司法資源,實現整個社會的福利。協助當事人解明事案,提供證明爭議事實的文書,為第三人訴訟促進義務的當然之義。文書提出義務性質上即是集中審理要求下當事人及第三人訴訟促進義務在證據方面的具體化。換言之,文書持有人于民事訴訟中所負文書提出義務,與實體法并無直接關聯,而是訴訟法上的獨立義務。
我國《民事訴訟法》目前雖未完全確立集中審理方式,亦未明確規定當事人及第三人具有訴訟促進義務,但《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第72條規定的證人作證義務以及2020年《證據規定》第63條確立的當事人真實義務,仍可以證成當事人及第三人的訴訟促進義務。當事人及第三人所負擔的訴訟促進義務必然要求其在特定情形下提出持有的文書,以保障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事證收集機會及手段,充實審理內容,實現實質上的武器平等。實際上,《民訴法解釋》和2020年《證據規定》確立的文書提出義務,從內容和結構上看,更多地借鑒了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是一項純粹訴訟法上的義務。至于文書持有人于實體法上是否負有相同義務,在所不問。
(二)文書提出義務是一般性義務
文書提出義務作為訴訟促進義務的具體化,是否具有一般性,存在不同意見。有觀點認為,《民訴法解釋》規定了文書提出義務,但沒有作出實質性的限制,應屬于真正、絕對的一般義務。但作為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訴訟程序,要求當事人想辦法收集證據以證明自己的事實主張,這是必須堅持的原則。我國尚處于從職權主義訴訟體制向當事人主義訴訟體制轉型過程中,當事人主義訴訟體制所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還沒有確立。在事實探知方面,也依然沒有實現結構性轉型。因此,應將現行的絕對一般化義務予以解構并轉化為特殊化或個別化,明確規定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當事人才負有文書提出義務,而且文書提出義務的具體事由應盡可能通過實體法加以規定。[1]
筆者認為,文書提出義務作為訴訟促進義務的具體化,是一項一般性義務。首先,文書提出義務并不改變證明責任分配規則,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并不免除提供證據證明主張事實的責任,其申請法院責令對方提供證據,亦需要符合特定的要件,對于文書提出義務泛化的擔心,完全可以通過要件的嚴格審查來解決。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證據后,爭議事實仍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時,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并不免于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因此,當事人想要獲得法院支持,取得勝訴的結果,仍然要盡可能收集對己方有利的證據。文書提出義務并不必然導致職權主義的回歸。其次,從我國目前規范體系而言,為促進訴訟,發現真實,作出正確裁判,亦應強化文書提出義務。2015年《民訴法解釋》第91條確定了統一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即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證明責任;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證明責任。在此基礎上,2020年《證據規定》將原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條予以刪除,原則上法院不得再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等因素分配舉證責任。[2]由此,在我國民事證據規則體系下,證據偏在的問題只能通過文書提出義務予以解決。最后,雖然《民法典》已經正式施行,但如德國一般通過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來解決證據偏在的問題,仍可能面臨實體法規范供給不足的問題。并且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在規范目的及結構上具有不同:實體法之規定不以糾紛之存在為前提,對于當事人間之權利義務關系有明確之構成要件與法律后果;然訴訟法卻以紛爭之處理為出發點,并無法預設程序進行之結果而具有開放性。[3]以實體法的規定來代替或者限制訴訟法上的文書提出義務,缺乏應有的邏輯基礎。
二、文書提出義務構成要件的優化
為最大限度發揮文書提出義務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同時防止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不當將提供證據的責任轉移至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不合理地增加文書持有人的負擔,平衡保護二者利益,應當周延規定文書持有人負有文書提出義務的構成要件。
(一)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應擴大至第三人
縱觀兩大法系代表性國家和地區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文書提出義務指向的文書實際持有人,均不限于民事訴訟中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也包括第三人。而且,第三人應當作寬泛的理解,不僅包括訴訟之外的第三人,還包括參與訴訟的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鑒定人、證人等,亦即當事人之外的主體均可能成為負擔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甚至原為當事人現已脫離訴訟者屬之,非必要共同訴訟中的共同訴訟人之一仍不失為其他共同訴訟人之第三人。[4]
我國《民訴法解釋》及2020年《證據規定》確立的文書提出義務,僅僅針對訴訟中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而不包括持有文書的第三人,存在著負擔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較為狹窄的問題。對于第三人持有文書的情形,我國實務中是通過調查令制度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予以解決。調查令制度最早由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于1996年開始試行,其目的是在“案多人少”的背景下減輕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的負擔,而非擴充當事人的證據收集手段。目前,《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對調查令制度作出明確規定,仍然是由地方法院出臺相關規定予以規范。[5]實務中,調查令通常僅適用于當事人委托職業律師作為代理人的案件。由于效力層級較低,且各地規定不統一,文書持有者尤其是政府機關、銀行等拒絕法院調查令的情況較為普遍。調查令制度雖然客觀上起到了擴充當事人證據收集手段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當事人代理律師持有法院調查令而無法獲得相關證據時,雖然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及《民訴法解釋》第94條的規定,申請法院調查,但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即使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案多人少”矛盾加劇的情況下,事實上亦往往難以做到。從完善文書提出義務制度的角度,應當規定凡是文書持有者,不管是當事人還是第三人,均應成為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
司法解釋將第三人排除在文書提出義務主體之外,僅僅是認為文書提出義務制度系司法解釋所創設,而司法解釋囿于其局限性不能為訴訟外第三人設定訴訟法上的義務。[6]將調查令制度的功能整合到文書提出義務中,統一規定文書持有人,包括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和第三人均負有文書提出義務并非不具有正當性。此外,《民訴法解釋》與2020年《證據規定》對負擔文書提出義務的當事人并未使用“持有”的概念,而是表述為“控制”。為減少適用上不必要的爭議,日后民事訴訟法制度對文書提出義務予以正式確立時,可借鑒域外立法例,統一使用“持有”的概念。當然,所謂持有,應寬泛地理解為當事人或第三人所有、保管或者控制。在美國民事訴訟中,控制的概念已延伸至對于實際占有文書者具有影響力的情形。如文書系由當事人之律師、專家、保險公司、會計師、配偶、承包商、官員或其代理人所持有者;或是,文件系由子公司、附屬公司或在其他州之分公司所持有者。[7]
(二)文書提出義務的客體應在涉秘密、隱私文書上作適當限縮
關于文書提出義務所指向的文書范圍,兩大法系代表性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存在不同。美國《聯邦證據規則》規定的文書開示范圍非常廣泛,原則上包括所有與雙方當事人所主張和抗辯有關的任何非拒證特權涉及的文書。德國民事訴訟中文書提出的范圍主要由實體法予以限定,同時,以當事人于訴訟中為舉證而引用的文書作為補充。相較于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日本《民事訴訟法》和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存在不斷擴大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范圍的趨向。日本民事訴訟中,除文書涉及國家秘密、持有人因身份關系或職業關系而享有拒證特權、文書專供持有人使用外,持有人均不得拒絕提出相關文書。在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中,只有文書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隱私或業務秘密,如予公開,有致該當事人或第三人受重大損害之虞者,當事人方可拒絕提出。而且,法院為判斷文書持有人有無拒絕提出之正當理由,必要時,得命其提出,但以不公開之方式進行。
2020年《證據規定》第47條對當事人應當提出文書的范圍的規定基本借鑒了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除具體列舉當事人應當提出引用文書、利益文書、權利文書、賬簿、記賬原始憑證外,還兜底規定包括法院認為應當提出文書的其他情形。同時,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當事人或第三人隱私的文書,亦未將其全部排除或部分排除在文書提出義務的范圍之外,僅僅規定不得公開質證。此外,2020年《證據規定》第99條第2款的規定,還將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作為準文書納入文書提出義務的適用范圍。應當說,2020年《證據規定》所確定的文書提出范圍,比任何國家和地區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文書范圍都更為廣泛。凡是與案件當事人爭點有關的,不管是實體上還是程序上的文書,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均可申請法院責令對方當事人提出。由此,可能造成當事人及第三人秘密、隱私泄露的隱患。衡量文書提出的價值和秘密、隱私保護的價值,應當允許在特定情形下,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有權拒絕提出涉秘密、隱私文書。
(三)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應具有正當事由
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申請法院責令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提出文書,應當表明文書擬證明的事實、文書的重要性及不可期待其自行提出的理由。文書擬證明的事實必須是與本案爭議有關的事實,即爭點事實,包括程序上和實體上的事實爭點。雙方確認一致的事實,除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外,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無需提供證據予以證明,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自無提出文書的必要。文書的重要性,是指對象文書與爭點事實具有相關性并具有證明力,能夠對爭點事實的澄清發揮重要作用。所謂不可期待性,是指相對方或第三人持有的文書,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或者通過其他途徑獲得需要付出不合比例的勞力、時間和費用。在判斷是否具備不可期待性時,需要討論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系原始不可取得抑或事后不可取得。前者是典型的證據偏在一方情形,后者是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原本亦持有相同文書,后發生毀損滅失致訴訟中無法提出的情形。對于后一種情形,原則上不構成相對方或第三人負擔文書提出義務的正當事由。但對于文書的毀損滅失,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不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且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提出文書并不會造成嚴重負擔的,則仍可能構成正當事由。
訴訟過程中,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自愿提出相關文書的,可當然成立文書提出義務的正當事由。只不過,此時往往實際并不需要法院作出提出文書的裁定。
三、文書提出義務審查程序的規范
文書提出義務作為一項抽象的訴訟法上的義務,在具體案件中的確定,首先應當由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依辯論主義原則,法院不得依職權作出裁定,但在當事人可以提出申請但未提出時,法院應當進行釋明。當事人的申請為要式行為,應以書面為之,且申請書應當載明文書的持有人,申請提出文書的性質、名稱、內容,文書與爭議事實的相關性及證明力等應當提出文書的正當理由。對于當事人的申請,審查過程中,應當聽取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的意見,必要時得召開庭前會議,由法官助理、獨任法官或合議庭主審法官主持進行。應特別注意的是不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及第三人的文書特定協助義務,以及對于涉秘密、隱私文書的非公開審查。
(一)文書持有人負有的文書特定協助義務
文書特定是申請一方當事人的義務,主要具有下述功能。第一,使持有人認識被要求提出何項文書;第二,使提出義務存否之判斷成為可能;第三,與其應證事實結合,使其作為證據必要性之判斷成為可能;第四,成為未依文書提出命令擬制他造主張事實為真之資料。[8]383如當事人存在未參與文書制作過程,亦無接近文書的機會和條件,或處于文書所記載內容的事實經過領域之外等情形,無法期待其提出申請時表明文書的名稱、內容的,文書持有人即負有文書特定協助義務,以保障當事人的證明權,貫徹武器平等原則,便于整理爭點,發現真實,達到集中審理的目的。在消費者保護、勞動爭議、醫療糾紛及公害糾紛等現代型訴訟中,文書資料通常僅由被告或第三人掌握和控制,原告往往難以取得,在法律未明確規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原告申請提出文書時,事實上也難以對文書予以特定。個案中,判斷要求申請人特定文書是否超過對其合理期待,應當綜合當事人申請文書性質、當事人為特定文書所作出的努力、文書識別的可能性、文書的重要性即證據價值、文書持有人持有的具體情形以及通過其他途徑取得文書的可能性、成本等作出判斷,不能僅憑申請人的申請即輕率認定文書持有人應履行文書特定義務,從而不當加重其負擔。
文書特定協助義務是文書提出義務的前置,性質上仍為文書持有人對對方當事人和法院所負的公法上義務。需要注意的是,文書持有人負擔文書特定協助義務,并非免除申請人的文書特定義務。申請人即使不能或者難以具體明確文書的名稱、內容,仍應盡最大努力,最大限度表明文書持有人得識別對象文書的事項,而不致漫無邊際,造成文書持有人不合理負擔,否則,法院有權駁回申請人的申請。也就是說,法院在判斷文書持有人是否負擔文書特定協助義務時,還需要平衡申請人因文書持有人履行協助義務所獲得的利益與文書持有人負擔履行所產生的不利益。當然,在作此衡量判斷之前,申請人的申請必須符合其他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否則,法院可不經此衡量而直接駁回申請人的申請。
至于文書持有人履行文書特定協助義務的方式,在個案中也會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在庭前會議中,針對當事人或法院發問,文書持有人可以作出具體陳述,提供文書的具體信息,必要時也可提供文書清單、目錄,供申請人查閱、檢索。
(二)涉秘密、隱私文書的非公開審查
2020年《證據規定》將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當事人或第三人隱私的文書全部納入文書提出義務之對象范圍,持有人并無拒絕提出的權利,僅要求不得公開質證。如前所述,從域外的經驗來看,對于涉及秘密、隱私的文書,仍應斟酌衡量文書提出義務的價值和秘密、隱私保護的價值,從而決定是否允許拒絕提出。這種衡量,應當根據案件類型、程序所處階段而有所不同。同時,為保護文書持有人的秘密、隱私,法院應采用非公開程序進行審查,必要時可排除當事人的參與。
秘密、隱私的泄露,可能造成難以回復的損害,因此,必須形成完善的非公開審查程序,予以周到的保護。在美國法上,為避免開示致使當事人或第三人不快、困惑、受壓迫、過度負擔或不必要花費,法院得依申請核發含下述內容之一種或多種之保護令,亦得依具體情況為正義需要而核發其他妥適內容之命令。亦即:(1)禁止開示;(2)指定開示之時間、地點及附其他條件開示;(3)以要求開示者選用以外方法開示;(4)限定開示范圍及對象;(5)限定開示時在場之人;(6)封印之供述錄取書非經法院命令不得開封;(7)秘匿營業秘密、其他研究開發或商業上資訊,或限定其開示方法;(8)各別同時提出已封印之特定文書、資訊,依法院命令開封。常見保護方法,符合在法官室閱覽文書、禁止訴訟以外之使用,僅向訴訟代理人律師開示而禁止向當事人開示、選任中立之鑒定人。在實務上并多由當事人就開示之對象、范圍、方法及處理結果達成合意。該合意經法院確認者,有保護令之效力。違反保護命令者,構成藐視法庭,受拘禁或科處高額之制裁金。德國、瑞士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類似制度。[8]420
對于涉秘密、隱私之文書,經文書持有人請求,獨任法官或合議庭可先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允許其拒絕提出。即使不符合拒絕提出的條件,原則上亦應在不公開的法庭交由雙方當事人閱覽,并發表意見。如雙方均委托律師,一般可將當事人排除在外。必要時,可要求雙方當事人或律師具結保證不予泄露。關于文書的內容,不應載明于筆錄。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可于非公開法庭上直接出示原件,復制件可當庭封印歸檔,限制后續查閱。至于具體的保護措施,根據個案不同情形,征求文書持有人和當事人(代理律師)意見后,由法院裁量決定。
四、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法律后果的區分
文書持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應當從文書提出義務的功能和作用出發,區分具體負擔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不同情形、文書本身及文書的證明價值、是否構成妨害民事訴訟等,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一)對當事人可能產生擬制真實和適用強制措施的雙重后果
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產生何種法律后果,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主要是推定負擔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申請提出的文書性質、內容真實,或者推定擬以該文書證明的事實真實。當然,具體發生何種法律后果是由民事訴訟法明確作出規定,還是委由法院自由裁量,存在差異。日本法上,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原則上推定對方當事人關于文書記載內容的主張為真實;在對方當事人表明文書記載內容以及以其他證據證明主張事實存在顯著困難時,推定其擬證明事實真實。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無正當理由違反文書提出命令的,由法院審酌情形認對方關于該文書之主張或依該文書應證之事實為真實。至于如何具體審酌,學者認為,應依各事件類型,斟酌文書持有人拒絕提出之事由,該文書作為證據之重要性,取代可能性及他造接近證據之程度等諸因素,并兼顧發現真實之要求與促進訴訟之要求,或平衡保護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始能妥適調整當事人雙方利益并平衡各種利益。[8]391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產生不同的擬制真實后果,其本源在于申請人能否具體明確對象文書的性質、內容。就當事人所負具體義務而言,申請人能夠具體明確文書性質、內容,經法院裁定,對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出文書的,構成典型的直接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法院可以推定申請人主張的對象文書性質、內容真實。申請人不能或者難以具體明確文書性質、內容,但可以表明對象文書識別事項,經法院裁定,對方當事人拒不履行文書特定協助義務的,屬于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特別情形,此時如僅推定申請人關于文書性質和內容的抽象、不特定主張成立,對該文書擬證明事實的認定毫無意義。由此,將導致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當事人,事實上從其不當行為中獲利,不利于矯正當事人之間的武器不平等狀況,切實保護當事人的證明權。因此,該種情形下可推定申請人擬以對象文書證明的事實真實。
《民訴法解釋》第112條第2款規定,對方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可以認定申請人所主張的書證內容為真實。《民訴法解釋》第113條,關于“持有書證的當事人以妨礙對方當事人使用為目的,毀滅有關書證或者實施其他致使書證不能使用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的規定,對其處以罰款、拘留”的規定,對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當事人施加額外制裁提供了可能。2020年《證據規定》第48條第2款規定,“控制書證的當事人存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主張以該書證證明的事實為真實”。總體而言,上列司法解釋關于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法律后果的規定,混淆了文書本身與文書證據價值判斷的關系,對當事人違反文書義務的具體情形未作區分,對違反文書提出義務與違反訴訟秩序的界分也不清晰。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究竟是推定對方主張文書內容為真實,還是對方擬以文書證明事實為真實,如上所述,應當基于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即申請人是否能夠具體明確文書的性質和內容,對方當事人是直接違反文書提出義務,還是文書特定協助義務,作出判斷。當申請人能夠具體明確文書的性質和內容,對方當事人直接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推定申請人主張文書的性質和內容真實,即可達到對負擔文書提出義務者間接強制的作用,實現文書提出義務制度的功能。當申請人客觀上不能或者難以具體明確文書內容,對方當事人違反文書特定協助義務時,施以何種制裁,在我國法上存在明顯的法律漏洞,應當明確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對于文書內容具體化、特定化以及以其他證據證明該文書擬證事實具有不可期待性時,可以推定其主張的該文書擬證事實真實。至于持有文書的當事人以妨礙對方使用為目的,毀滅文書或者實施其他致使文書不能使用行為的,不過是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一種表現形態,究竟產生何種擬制真實的法律后果,仍然要區分申請人是否能夠具體明確文書的性質和內容予以判斷。此外,文書提出義務是非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及法院所負的一項公法上的義務,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推定對方主張的文書內容真實或者文書擬證明事實真實,可認為是針對對方當事人產生的法律后果,并不排除其還應對國家承擔的責任,即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同時構成妨害民事訴訟的,法院自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的規定,根據情節輕重對其作出罰款或者拘留的決定。換言之,在特定情形下,對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當事人可產生擬制真實和適用強制措施的雙重效果。
討論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時,還有三個問題尤其值得注意。一是,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無正當理由拒不提出的文書的,不得事后在同一訴訟中將該文書提出以證明其主張或抗辯事實,即對其發生失權效果。二是,負有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不能或者難以明確文書具體內容,且無法通過提供其他證據證明依文書證明事實時,推定其主張的該文書擬證事實真實,僅為一種通常發生而非必然發生的結果。個案中,具體進行判斷時,仍需依據已調查證據,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經驗法則經自由心證后作出認定。三是,法院在訴訟過程中,對于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所可能發生的法律后果,應當向當事人進行釋明,給予當事人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以防止突襲性裁判。對于法院適用擬制真實是否適當產生爭議的,當事人可通過對案件提起上訴的方式予以救濟;對于法院適用妨害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產生爭議的,當事人可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
(二)對第三人可選擇適用妨礙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或強制其提出
第三人并非案件當事人,無法通過擬制真實,使其承擔案件不利后果的方式督促其履行文書提出義務。因此,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應與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存在不同。德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可以強制第三人提出文書,但必須通過另行訴訟的方式實行。日本《民事訴訟法》僅規定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時,法院可以裁定處以一定金額的罰款。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則規定,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時,法院可以裁定一定金額的罰款,必要時,可裁定命為強制處分。且此強制處分準用強制執行法關于物之交付請求權執行的規定。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僅僅對其罰款,不足以真正發揮文書提出義務制度的作用,有可能造成第三人故意選擇繳納罰款拒不履行文書提出義務的道德風險。德國法上,只能通過另行訴訟的方式強制第三人提出文書,與第三人僅在實體法有規定時才承擔文書提出義務有關。此種制度安排就效果而言,因過于迂回,而不利于促進訴訟,實現集中審理。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關于可以選擇適用罰款或強制提出的規定,無疑更契合文書提出義務的制度目的。需注意的是罰款或強制提出的適用條件和邊界。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因未將第三人納入文書提出義務的主體范圍,故缺少對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法律后果的規定。相較于當事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不存在責任聚合,產生雙重后果的問題。因為第三人并非直接對訴訟雙方當事人負擔該項義務,而是對國家負擔公法義務,所以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只能選擇直接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對其進行罰款、拘留,或者裁定強制其提出。當然,第三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除可依法強制執行外,亦可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甚至,當事人情節嚴重的,可依法追究其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個案中,第三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具體產生何種法律后果,或者說,究竟在何種情形下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何種情形下適用直接強制,應斟酌衡量文書擬證事實的重要程度、文書的證明價值以及第三人履行文書提出義務負擔的輕重,遵循比例原則。如果第三人持有文書關涉案件要件事實的認定,將決定雙方當事人的勝負結果,第三人履行文書提出義務不致產生不能承受的負擔,即使對象文書因第三人未履行文書特定協助義務而僅具可識別事項而不夠具體明確,也可裁定強制第三人提出文書。考慮到第三人畢竟并非案件當事人,其因他人訴訟而被要求協助提供文書,故不管是對其作出罰款或拘留的決定,還是強制提出的裁定,均應慎重行事。尤其應注意給予第三人充分陳述意見的機會。對于罰款或拘留的決定和強制提出的裁定,第三人有向上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當然,裁定強制第三人提出文書的,可依職權移送執行,且為達到強制提出的效果,避免第三人隱匿、毀損文書,第三人申請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五、結 語
強化文書提出義務是擴充當事人事證收集手段,保障當事人武器平等,充實審理內容,達到集中審理的目標,最大限度實現司法公正的制度要求。我國民事訴訟中文書提出義務的強化應當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和司法實踐,在現有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借鑒比較法上的經驗,通過修訂民事訴訟法的方式對文書提出義務的性質、構成要件、審查程序、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等作出完整而具體的規定。
參考文獻:
[1]張衛平.當事人文書提出義務的制度建構[J].法學家,2017,(3):33-44.
[2]鄭學林,等.關于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的若干問題[N].人民法院報,2020-3-26(05).
[3]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17.
[4]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6.
[5]曹建軍.論民事調查令的實踐基礎與規范理性[J].法學家,2019,(3):29-42,191.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436.
[7]邱靖棠.集中審理準備程序之研究——以美國預審制度為借鑒[D].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5:137.
[8]許士宦.證據收集與糾紛解決[M].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
(責任編輯 吳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