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順
周期股近期全面起舞,背后的邏輯是漲價,漲價有一部分原因是全球放水過多,有一部分則是行業基本面變化。漲價行情,得看基本面變動是否可持續,如果預期未來供需格局仍然無法改善甚至加劇,板塊才有持續行情。天然氣具備這樣的持續性。
天然氣是年內漲幅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本輪漲價潮是海外率先啟動,從今年3月開始美國NY-MEX天然氣期貨價格持續攀升,截止9月3日漲至4.71美金/百萬英熱,累計上漲90%,歐洲IPE天然氣期貨價格也在快速上漲,從3月初約40上漲至9月3日的130.5便士/色姆,漲幅高達218%。9月8日,海外天然氣價格再次大幅上漲,NYMEX氣價漲幅一度超過9%。

來源:中金公司
本輪上漲的主因,一方面是此前受疫情影響,美國天然氣庫存與往年相比處于低位水平,疫情后經濟復蘇帶動天然氣需求恢復,加上最近北美高溫干旱天氣居多,用電需求大增而水電供給不足,天然氣發電增加(以6月為例,天然氣發電貢獻了天然氣消費增量的44%)。另一方面,歐洲市場的夏季庫存也明顯低于前幾年最低水平,且累庫速度偏低。還有“北溪-2”號投產進度低于預期,此前預期是供應歐洲10%的需求量,但投產后可能只能滿足1%的需求量。
國內方面,國內天然氣對海外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故價格的上漲部分受海外氣價影響。本輪國內液化天然氣(LNG)在4月19日創下3559元/噸的低點后一路上行(低點比海外晚了1個多月),截止至9月9日最新報價已經上到5790元,噸,累計漲幅63%。而常規淡季,國內LNG價格在3000元/噸。
展望未來,國內天然氣或將持續緊張。從需求端看,能源替代是長期邏輯:天然氣作為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低近50%,能源結構切換的推動下,天然氣將不斷取代煤炭,據IEA,2024年天然氣總需求量將較2020年增長3500-4300億立方米,預計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到2035年將以3.4%的速度增長,超過其他化石燃料。
看短的話,天然氣具有強季節性規律,通常4-9月為需求淡季,10月到次年3月為需求旺季。今年4-9月的淡季,行業已經表現出如此強勁的需求增長,即將進入旺季,后續庫存如果無法補足,旺季將出現短缺。
而目前,全球主要天然氣大國補足庫存的難度較大。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消費國,通常11月起美國天然氣會進入庫存去化階段,9-10月份為冬天最后的庫存補充窗口期,今年由于美國本土和亞洲主要天然氣出口國天氣異常變動,天然氣消費和出口增加,但同時美國天然氣的供給恢復卻很緩慢,4-6月的庫存補充程度明顯不及往年,6月下旬至今美國的庫存低于近五年同期水平。最糟糕的是,最近兩個月美國天然氣增產開始放緩,和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仍然相差5.2%,而從活躍鉆機數量看,7-8月全美天然氣鉆機數分別只有102個和101個,回升幅度也遠低于上半年。一邊是庫存已低于五年同期水平,增產放緩,一邊出口還在增加,也就是說,美國大概率無法在10月底前補足庫存。美國出口至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占比在10%-20%,若美國優先確保國內需求,出口恐將承壓。

來源:中金公司
歐洲方面,俄羅斯是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供給量占歐洲消費量的40%,而其本身也是天然氣消費大國。近期有媒體報道,目前俄羅斯天然氣巨頭Gazprom目前庫存處于低位,11月1日前該公司需要向地下存儲庫注入相當于輸歐每日出口量80%的天然氣才能滿足今年俄羅斯本國需求。
從供給端看,2021年上半年國內產量104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與過往年份對比,2011-2020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CAGR為11%,今年產量增速已略低于需求。隨著國內碳中和政策和煤改氣的推進,2021年上半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850.92億立方米,同比增速提升至16.36%,需求增速還在提升,供需差距增長拉大。這也導致進口大增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天然氣總量為842.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3.8%,占消費量比重達45%,依賴進口氣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增速還很高。
綜合上述,國內天然氣供給不及需求增長,對外依存度高,而海外主要產氣大國都需要進行大規模補庫存,出口或將持續減少。恰逢四季度是需求旺季,國內國外天然氣供需緊缺程度大概率將持續。
從投資角度看,主要有三個方向,其一是設備類企業,油氣公司的資本開支通常是順周期的,行業景氣度高,氣價上漲時,油氣公司會加大開采設備采購,當然這類公司更側重于長周期,短期受益并不明顯,偏熱點炒作。主要公司有海默科技、杰瑞股份等。
其二是有天然氣產能的企業。這類公司主要有首華燃氣、新天然氣、藍焰控股等,其中首華燃氣和新天然氣的產能規模較大,前者2020年底擁有LNG產能約12億立方米,到2022年提升到22億立方米,后者則由10億立方米提升至15億立方米。
其三是LNG接收站。由于管道進口氣量具有一定的供給剛性,彈性部分只能由LNG進口補足,故LNG接收站會受益于進口端的量價齊升。九豐能源目前有150萬噸的接受量,廣匯能源有300萬噸,這些公司受益都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