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華 宋 鈺 鄭海文

無人作戰是人類智慧在作戰體系中的充分前置,是智能化、信息化、機械化融合發展的集中體現。當今世界,無人作戰武器平臺發展迅猛,無人化戰爭已經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特別是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武器平臺已經在實際作戰中得到了應用,從敘利亞戰爭到納卡沖突等一系列局部戰爭中,無人機空襲頻繁出現,對地面防空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與挑戰。
全域感知、高效互聯是無人作戰的基本特征?,F代戰場,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對無人作戰的偵察、指揮、打擊等要素都提出了嚴峻挑戰,戰場信息必須實現全域感知、高效互聯。無人作戰離不開人,信息支援是無人作戰的必要前提,必須將信息探測裝置分散到不同偵察平臺上,將來自陸、海、空、天、網絡、認知、社會等多域空間的偵察情報相互疊加補充,立體多維度地獲取戰場態勢信息,形成戰場態勢大數據庫。
無人作戰獲取的信息必須高效、迅速,這就要求以通信網絡為基礎,對各類偵察手段智能組網,將多個偵察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多源融合,綜合應用智能化手段快速對比分析,對數據進行快速、準確、高效的處理,從而獲取全面、可靠的戰場態勢認知結果,為無人作戰決策和指揮控制提供依據,實現隨時能感知發現、隨時能指揮控制、隨時能一體作戰。

無人裝備便于組網,統一決策
智慧決策、自主控制是無人作戰的必然趨勢。未來作戰,智能技術必將深度應用于無人戰場。戰場的智慧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在實施作戰籌劃、定下作戰決心等方面,智慧決策的因素將愈發明顯,指揮系統輔助決策將不斷向人機混合決策演進。通過多維同步的戰場態勢信息融合,將各類戰場態勢相互關聯,利用智能化的輔助決策系統,實現戰略、戰役及戰術決策三級之間的指令傳遞及決策效果反饋,精準鎖定戰機,果斷決策,快速傳遞指令,全面調控戰局發展,將成為無人作戰中智慧決策的重要內容。
由于人工智能呈現出自我學習、智慧交互、人機融合的新特征,自主控制可輔助甚至部分替代人指揮控制作戰力量,在更大程度上確保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戰場情況,確保指揮員的決心意圖得以貫徹和實現。無人作戰系統是有人作戰系統的智能化延伸,無人裝備能夠根據任務目標、敵方情況、戰場環境、自身狀態的實時變化,自主判斷情況,選擇和執行恰當的行動方案。風靡網絡的人工智能殺人蜂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未來智能化、自主化作戰的特點。
規模精干、動態協調是無人作戰的顯著特點。無人作戰更加強調規模結構精干高效,按作戰職能編成的小型模塊化作戰單元將成為無人戰場的重要力量。無人作戰平臺將成建制規?;\用,偵察、控制、打擊和保障等無人作戰力量模塊將全員參與一線戰爭,無人與有人作戰單元可以混合編組,能夠形成多維一體、全域攻防、快速突擊的整體合力。近年來,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攻擊機等大型有人戰機的功能任務逐漸被分解到多種異構小型、低成本的無人作戰平臺上,構建了多個小規模的協同作戰單元,依靠自適應作戰網絡,具有空地戰術信息協同、火力電子對抗協同、火力分配和火力打擊協同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可更高效地組織空襲作戰。
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無人裝備可以根據實際作戰需求,采取靈活機動、動態協調的方式,靈活、有針對性地隨機選取模塊、組裝武器,應用并裝載于不同的發射平臺、組織成不同的火力單元,以適應不同的作戰使命和任務,從而實現自主跨域快速精準釋能的作戰目的。美軍強調的分布式作戰、馬賽克戰等,就是依托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指揮系統,將分散部署于不同作戰方向、不同作戰地域、不同位置空間的實體力量,即時編組、合理搭配,聯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合力。
低費高效、體系合力是無人作戰的獨特優勢。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低風險、低成本、低門檻成為無人作戰裝備的主要特征。各國在發展無人裝備時,基本都是用輕質復合材料研制而成的,大部分無人裝備造價相對低廉。同時,由于無人裝備具有小型化的特征,無人裝備的運載平臺也更加寬泛,可以做到集中運輸、集中投放到達既定地域進行作戰,相對于龐大的有人裝備,其運輸、集結時暴露的風險性大大降低。最后,由于無人裝備的小型化,參加作戰的無人裝備數量大幅提升,根據最近幾年戰爭實例來看,無人機組成的作戰蜂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數量優勢突破了敵方的防御系統。
無人作戰單元一方面能夠依靠不同模塊在末端實現精細化融合,形成體系合力,在多個領域和整個戰場縱深創造優勢窗口,并通過鏈式反應累積優勢形成蝴蝶效應,通過更快的作戰速度、更高的作戰效能,快速達成作戰目的。另一方面,無人作戰體系存在“去中心化”的特點,按照無人機蜂群作戰的設計運用,蜂群內部個體之間可以自主協同,任務也可以動態分配,即使少數個體遭到破壞,其承載任務仍可分配給其他個體,這樣就能使個體之間相互補充,從而繼續作戰任務,不會影響其體系作戰能力。
無人作戰使地面防空偵察預警更加困難。當前,世界軍事強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防空偵察預警體系,光學偵察、紅外偵察、雷達探測技術較為先進,但是對于小型低空目標、大范圍多目標的探測并不是非常有效。軍用無人機一般采用弱光線反射涂料,在空中大/中型無人機的光學探測距離平均在5~15千米,小型、微型無人機的光學探測距離則更近;螺旋槳式無人機紅外特征極弱,噴氣式無人機也多采用上方進氣形式將紅外信號降低,紅外偵察難以發現;無人機尺寸小,并且多采用吸波材料制成,加上結構上的隱身設計,電磁信號特征十分微小,現役防空雷達難以發現。此外,無人機偵察和攻擊通常會進行預先編程,采取迂回規避、超低空突襲的方式躲避地面雷達和其他偵察設備,給地面防空對無人目標的發現和跟蹤造成了更大的挑戰。

小型化的無人裝備有利于減少成本
無人作戰使地面防空決策指揮陷入困局。現代無人機蜂群遵循標準模塊化設計概念,所有行動都基于網絡協同,任務可隨時變化,戰術運用多樣靈活,除火力打擊外,還可大范圍進行偵察、通信和干擾,使防空作戰中的體系對抗更加激烈。基于有人作戰構建的防空作戰指揮系統,還存在注重層級、信息冗余、分析緩慢等問題,面對靈活高效的無人作戰,將出現戰場態勢認知更加困難、戰場模糊性大大增強的情況,更加難以判斷對方的作戰意圖,難以確定對方的打擊時機、打擊重心和進攻方向,難以掌握對方的作戰任務分工和體系弱點。“敵快我慢、敵通我亂”將使地面防空陷入決策和指揮困境,干擾和阻礙地面防空作戰效能的發揮。
無人作戰使地面防空攔截攻擊效能減弱。地面防空作戰的攔截攻擊主要包括火力攔截和電子防空。當前,無人機滯空時間、飛行高度和航程都大幅增加,使得地面防空作戰需在更遠、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內展開,需要配備的火力單元大大增加,電子防空干擾和識別區域也大大提升。無人機作戰平臺具備機動靈活的特點,在戰場上可以通過精準的操控實現快速機動,地面防空火力單元如果不能準確捕捉到目標實施有效射擊,那么在整場戰斗中的地面作戰能力就會喪失。由于無人機蜂群去中心化,蜂群中的個體均未處于中心控制地位,具有很強的戰場適應能力,部分平臺受損后,對整體作戰效能影響不大,地面防空火力在攔截目標時就失去了重心,電子防空對抗干擾和敵我識別的目標也難以覆蓋全面。無人機蜂群體系作戰能力強,作戰時可自主遂行電子干擾壓制、網絡攻防等任務,降低蜂群被偵察、截獲的風險,同時可自主或引導火力打擊地面防空力量,對地面防空火力、地面電子防空力量有很強的制約能力。
無人作戰使地面防空作戰壓力大大增加。有人/無人機協同突防可使突防編隊在降低人員風險和經濟損耗的情況下,功能性更強、冗余度更高、完成任務更加有效。在有人機/無人機協同突防編隊中,無人機主要承擔吸引地面防空火力和配合攻擊角色,一方面可以誘導地面雷達開機,偵察雷達參數,消耗地面防空彈藥;另一方面有人機與無人機之間可做到交互聯通,實現飛行員對無人機的有效控制,從而對目標實施聯合打擊。面對有人機/無人機真假難辨、強度飽和的攻擊,無人機長時間的滯空巡航,鋪天蓋地的無人機蜂群,地面防空指揮員和裝備操作手都將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決策失誤、操作失準等問題。

無人裝備給傳統防空系統帶來巨大挑戰
無人作戰使地面防空效費比明顯降低?,F代戰場,執行偵察和攻擊任務的無人機蜂群多采用小型或微型無人機,體積小、結構簡單,制造、維護成本低廉,地面防空力量的攔截效費比就比較低。實戰中,無人機蜂群還可通過擴大空域散布的方式,增大地面防空系統的殺傷成本。若使用大口徑高炮打擊蜂群,火炮射速不夠、火力密度不足,攔截效果不理想;若使用小口徑高炮,火力范圍又太小,掩護面積有限??梢姡F有高炮攔截無人機蜂群面臨能力不足、效費比不高的困境。而防空導彈單枚價格遠高于蜂群機,且目標跟蹤困難、命中率不高,大量使用難以承受。
無人作戰體系信息獲取全域高效,指揮控制智能自主,作戰時空高度拓展,力量運用靈活機動,作戰效能低費高效,無人作戰裝備呈現小型化、隱身化、快速化等特點。面對無人作戰,傳統的地面作戰在體系結構、力量規模、作戰方式等方面已經捉襟見肘,無人化空襲對地面防空的威脅大大增加。只有構建和發展地面防空無人作戰體系,才能制衡未來戰場的無人化空襲。
構建智能認知、多維感應的情報與指揮系統。地面防空作戰要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依靠各軍兵種建立全維、多域、全覆蓋的戰場感知配系,更新充實以光學、紅外、電磁、雷達、聲音、震動等為基本特征的目標識別模型。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核心算法等技術優勢,形成對戰場空情態勢的智能化認知,構建以智能為主、人工輔助的戰場情報認知處理模式。利用網絡技術,將各個戰場認知單元連成全網同步、實時互動的聯動體系,充分發揮各個單元的認知功能,形成情報認知的整體優勢,
升級動態分布、機動靈活的無人裝備體系。針對無人作戰體系分布動態、靈活等新特點,地面防空作戰裝備應當緊前開展針對性評估論證,提升地面防空裝備體系科技含量和作戰水平。在智能化作戰平臺和網絡信息系統的支撐下,各作戰單元依托戰場共享信息,圍繞同一作戰目標,同步實時自發的調整各自作戰行動,積極應對無人作戰裝備通過協同和組合動態生成新質作戰能力,不斷提升地面防空裝備小型化、無人化、多樣化,尤其是智能化水平,增強應對多種空襲威脅的能力。

高成本的防空武器在防御無人裝備密集式攻擊時,容易陷入“炮彈打蚊子”的窘境
實施軟硬結合、動態靈活的作戰指揮方式。地面防空作戰要深刻把握無人作戰體系下空襲作戰的指揮控制、行動樣式、作戰保障、效能評估、戰場建設等基本特征,聚焦無人作戰控制算法、決策輔助以及人機交互技術,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戰指揮對策。針對無人空襲行動節奏加快、進程縮短的實際,實施科學、實時決策,靈活運用各種指揮方式方法,保持對地面防空行動的動態協調和控制,不斷優化作戰指揮控制程序,壓縮防空行動反應時間。針對不同的戰術目標采取不同的打擊方式,提高作戰效能的效費比,注重火力打擊與電子攻擊軟硬結合,強化體系效能的精巧釋放,對敵體系內關鍵目標和要害部位實施精確打擊,
重視貼近實戰、緊前創新的戰法訓法研究。無人作戰的發展必將引發各國裝備系統以及兵力運用方式的改變,地面防空必須著眼未來新的無人作戰形態開展針對性戰法研究。大力搜集世界戰場已經發生的無人作戰情報信息,利用強國有無人作戰力量參與的軍事演習訓練等有利時機,摸清對方無人作戰行動規律、兵器特性、作戰運用特點,建立對方無人作戰力量數據庫,做到知己知彼。持續探索己方在無人作戰條件下的戰法研究,特別是結合未來無人作戰體系下強敵對手的裝備配備、部隊編制和作戰能力情況,搞好相應的理論探索和對策研究。并通過作戰模擬、實兵演習等緊貼實戰的“戰爭預實踐”活動,檢驗和豐富理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