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泉
今年確實有些特殊。首先,發布時間較晚,2019年是7月1日發布的,2020年是7月17日發布的,今年延遲至8月4日,明顯晚于往年。
其次,以往每年都會有正式文號,但今年確實缺少文號。同時,往年行文是明確針對“各區社會保險事業(基金)管理中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保險保障中心,各區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各社會保險代辦機構,各參保單位,各參保個人”的“通知”,而本次官網發布只是面向“各參保單位、參保人”的“通告”。
我認為,文件是通過官方網站權威渠道發布且內容正式,同時,落款由北京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北京市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聯合發布,仍可視為正式文件,企業可按此執行。
第一條全文為:“自2021年7月1日起,本市2021年度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月繳費基數上限調整為28221元。”本條明確五險統一上限,根據上限為本市上年全口徑社平工資×300%的規則,結合第二條核算下限可以推論出:北京2020年全口徑社平工資為9407元(9407×300%=28221元)。
2021年8月4日《通告》第二條、第三條明確指出,本來今年按照京人社養發〔2019〕67號文件(《關于降低本市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以下簡稱“67號文”)規劃應當調整為社平工資的60%,“經核算,月繳費基數下限應為5644元”,但是“考慮2020年受疫情影響月繳費基數下限使用的是2019年標準,為適當減緩增幅,按照國家繳費下限兩年過渡到位的要求,2021年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月繳費基數下限執行5360元”。
所以,出現兩個數的原因是推算應該標準為5644元,但實際采用了5360元。由于政策預期是兩年調整到位,預計明年(2022年7月)時就只出現一個數了,將直接使用全口徑社平工資的60%來作為基數下限標準。
這實際上是67號文提出的養老保險基數下限“三步走”過渡方案的具體執行步驟,67號文是希望從2019年到2021年逐步實現養老基數下限從社平工資的46%、52%到60%的過渡方案。
理解養老保險基數下限政策,必須回溯政策歷史。這個調整要追溯到兩年前北京市的67號文,以及國務院辦公廳的13號文、人社部財政部132號文。
2016年12月27日,人社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職工基本養保險基金收支管理的通知》(人社部發〔2016〕132號)第一條第四款要求:“各地要嚴格執行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政策,不得隨意降低企業和個人繳費基數,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下限為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低于60%的地區要予以糾正,嚴格按規定執行。”
2019年4月28日,北京市人社局、北京市財政局、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北京市醫療保障局聯合發布67號文,落實了國辦發〔2019〕13號文件精神,實施了降費方案,同時在第三條中提出了養老保險基數下限“三步走”提高至60%方案。
2019年7月,開始執行第一步(“46%”),根據京社保發〔2020〕9號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數下限標準由40%調整為46%,即3613元(7855×46%=3613元);
2020年7月,原本應該執行第二步(“52%”),根據京人社養發〔2020〕7號、京社保發〔2020〕9號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月繳費基數下限標準為本市上一年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的52%,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2020年繳費基數下限繼續執行2019年標準3613元”。即2020年本來按照規劃應該將下限標準由46%調整為52%,但是由于當年遭遇疫情,暫時將下限保持上年標準不變來為企業減負。
2021年7月,本該執行第三步(“60%”),根據《關于2021年度各項社會保險繳費工資基數上下限的通告》,“二、根據《關于降低本市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京人社養發〔2019〕67號)精神,2021年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月繳費基數下限標準調整為本市上一年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的60%,經核算,月繳費基數下限應為5644元。三、考慮2020年受疫情影響月繳費基數下限使用的是2019年標準,為適當減緩增幅,按照國家繳費下限兩年過渡到位的要求,2021年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月繳費基數下限執行5360元”。即2021年本來按照規劃應該將下限標準由52%調整為60%,但是由于去年受疫情影響就沒有調整,現在一下調上來會有很大增幅(相當于疊加了兩年全口徑社平工資增長和46%到60%的提高),為了減緩增幅,暫時將下限保持為上年醫保下限標準來平滑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