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月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增加高質量就業,注重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實施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也就是說,誰能擁有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誰將會占領雙循環發展的高地。我國將進入高技能人才引領的“技工時代”,在不遠的將來,會實現從“人口紅利”向“技能紅利”的躍升。
在五年前,你想象不到人在家中坐,飯從門外來的便捷;兩年前,你想象不到,共享電動力已解決你從地鐵到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今天,你也無法想象明天又會出現什么新的物種、新的業態、新的職業。高科技的發展,得益于高技工人才規模的壯大。中國是人口大國,更是技工大國,技能勞動者約2億人,占就業總人數的26%;高技能人才約5000萬,占技能勞動者總人數的28%。但這與德國、日本等技工強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培養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
但是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做技工,導致技工人才缺口越來越大。首先,一些年輕人往往不愿意在某個領域深耕數年,且“工匠精神”不足,導致技工專業性有待提升。相對而言,做明星、歌星賺錢速度快,拍一場電影的收入可能是一個技工幾十年的收入,這也導致部分年輕人不愿意承受枯燥的工作環境,也不愿意在這個領域鉆研。
其次,技術工作多屬于體力勞動,以電工為例,夏天要頂著高溫在室外工作,冬天還要忍受嚴寒。技術工作一定要積累工作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往上走,當下很多年輕人從小在家人的呵護下成長,缺乏吃苦奮斗精神。
再者,相對于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而言,職業教育往往資金不足,且受限于家長及學生的傳統觀念,更傾向于“本碩博”學習,導致許多職業院校雖然設置了許多應對市場需求的專業,但往往存在招不滿學生的現象,一些專業和教師資源被浪費。
一方是人才缺口無法滿足,另一方卻是渴求新生代技工人才。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國家對技工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傳統的靠出苦力的工種,如今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例如房間整理師將代替傳統的家政人員,寵物整容師將不僅僅只會給寵物治病,人工智能訓練師將代替傳統流水線上的工作,健康照護師也倒逼保姆進行技能提升,國家新增設的職業正在激發新生代勞動者技能轉型的興趣。
新技術催生新業態,與之相對應的勞動領域也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變化。一是勞動力由過去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二是勞動力供需關系由供應方轉向需求方。調查顯示,2010年新增農民工1245萬人次,達到歷史峰值,而后呈下降趨勢,到2020年,農民工數量負增長517萬,農民工已然成為各個行業寶貴的人力資源。三是有相當一部分新型農民工擺脫父輩們傳統的就業思維,轉向新興行業,如快遞員、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家政、育兒嫂和帶貨直播等新業態。
隨著新業態的發展,我國新興行業出現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我們又將培養新興人才的重任拋向了新職業教育。然而,許多職業技術院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是脫節的。許多職業院校僅是針對市場需求增設專業,在師資、教材等硬件上沒有與之配套發展。要想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作用,職業院校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升級專業并改造傳統的人力資源激勵模式。
在某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堂上,25名2020級學生正在聽講。學院除了開設傳統的高數、機械電子等基礎課程,還應對市場需求增設了工業數據管理的相關課程。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對該院校專業的設置有著精準的要求,以便能盡快培養智能型高級技術人才。
然而,增設新專業,遠沒有說得那么容易。“招聘2名工業數據管理專業的老師的啟事掛了三個月,可還沒有招到合適的老師人選。院里開會研究,培養現有的相關專業的老師,可是學科跨度太大,現任在編老師的教學壓力也很大,合作的企業倒是可以派幾位技術骨干做特聘教師,但是他們平時的工作也很忙,一學期也就能上三四節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一家職業院校的人事部負責人無奈地講。
“就算是增設了新專業,可是要想通過學生在職業學院兩年學習一年實習,就能達到企業的要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如今,進入職業院校就讀的學生大部分還是無法考上本科院校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力方面,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老師在課堂上只能講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稍一拔高,一些學生就表示理解不了。這些學生離高級技術人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于家長和社會的偏見,我們根本招不上來更多優質的生源。”一位職業院校的老師說。
“我們辛苦培養一個孩子,不是為了讓他們風里來雨里去地送快遞,當保姆。”許多家長表示,雖然職業技術院校很好就業,但是仍然希望孩子能讀大學、考研甚至讀博。
一系列現實問題阻礙了高技術人才的培養,但是最根本的痛點還是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跟不上市場需求的發展。傳統的高職院校教師,教育經驗豐富,但市場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學校就要改變以往的人力資源激勵模式。不唯論文、唯職稱提拔優秀人才,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鼓勵輔導員及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一線,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輔導員和老師去企業輪崗,拿到企業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更新課件,以企業HR的思維,帶領學生們學習。
許多企業HR表示,他們抱著很大的期望去職業院校招聘,甚至提前進行人才布局,與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與企業的需求很難合拍,企業還要進行二次培養,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院校教材很難做到每年更新,但是技能需要卻緊隨著市場不斷變化,二者的矛盾導致技能人才的培養有待提升。為此,企業HR表示,技能人才的培養必須和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掛鉤,必須加大職業院校學生到企業實習的力度,讓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和企業需求,通過實習提升技能,密切校企聯系,培養技能素養。
此外,高職院校的福利待遇也無法吸引和留住專業優秀的教師,一些院校只能特聘一些企業骨干或校外人才,通過講座的形式,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認知。
雖然看到了職校人才培養上的諸多痛點,但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仍讓社會對職校的人才培養充滿信心。職業院校應當積極擁抱市場,了解新經濟新業態,主動了解市場人才缺口,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優質的新技術人才。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2021年的重點工作,其中包括“拓寬職業技能培訓資金使用范圍,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首先,突出職業院校的“企業”特色。職業教育表現了技能人才培養的兩大趨勢,一是要培養技能;二是要適應市場。因此,職業技術院校從建校的那一天開始,就要以“服務企業、服務產業提升”為辦學宗旨。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力求培養的人才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無縫對接,從而滿足了新經濟新業態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最終實現“產教融合”。
其次,突出技業教育的辦學特色。職業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要凸顯工學一體化。職業院校的老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對標同等優秀的院校,多與企業的技術骨干交流;同時職業院校的輔導員也要與企業HR建立緊密聯系,多了解市場、了解人才缺口行業。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及時更新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增設新專業課程體系。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成為技工,就要從源頭上改變他們的思維。技術工人也同樣可以生活得很體面。因此,職業院校要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在課程、教學、實習、應聘、就業指導等各個方面,加強工匠精神的教育,讓學生以工匠為榜樣,以工匠為目標。
最后,要合理設置高職院校教師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如果不改變傳統的晉升機制,就無法轉變教師的工作模式。既然以企業的思維辦職業院校,那么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也應參照企業。學校應在源頭上解決人才問題,建立起科學的招聘手段,建立起優勝劣汰的機制,對在人品和專業能力差的教師,要及時將其清除隊伍,不斷優化人才梯隊。企業提拔優秀員工,主要還以績效考核為主,當然,績效考核內容也不止論文、專著那么單一。例如,職業院校每年培養的技術人才是多少,就業率是多少,在職時長是多少,進入企業后HR的反饋如何。這些都應納入老師和輔導員的考核范疇。只有市場認可了你所培養的學生,你的辦學才有價值。
工業化時代分工越細越能提升效率,網絡化時代越融合越產生新效益。加快技能人才發展需要創新發展理念,注重對技能人才的人力資本投入,以開發新職業、掌握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增量,帶動高技能人才占比。
作者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