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環
從教20多年,筆者經歷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也經歷了不同時代的學生,明白不同的教學內容要設計不同的作業,不同的學生也應該設計不同的作業,就如孔子所說“因材施教”,作業設計也應“因內容而定”“因人而定”,固定中要學會“活”而用之。
變重復作業為主動作業
網絡時代,家長天天拿著手機不是微信就是抖音,學生更是沉迷于手機,你讓他多寫幾個字他就會頭疼,一萬個不情愿。為此,我在班級推行一個方法:生字如果寫錯了,改是一定的,但是改幾個由自己定,只要下次再考時,寫對即可。學生起初由于習慣的問題,或是對自己的不放心,還是按著5遍改,幾天后,改1遍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但是聽寫時班級學生的準確率卻提高了,說明學生是用“心”在記生字了,他們已經不是被動地去寫作業,而是主動地去邊記邊寫作業了。
變枯燥的作業為趣味作業
社會的進步體現在教育觀念的轉變,小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敢和教師說“不”,而現在的學生卻可以和教師說:“老師,我想這樣做……”現在的學生有個性,夠聰明,可是為什么我們在教學時會覺得很累呢?為什么反復講過的題學生這次錯了,下次還錯呢?我在和一位家長溝通時他說到:“現在的學生只用情商,不用智商?!币徽Z驚醒我這個局內人,是呀,現在的學生討人喜歡,惹你生氣知道給你端來一杯熱水,但是學習成績卻總是不盡如意。他們對枯燥的學習不感興趣,只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來合理設計作業。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家中代表1平方米或是1平方分米的東西,以此來加深記憶。遇到童話性的課文時可以把作業設計成讓學生把課文的故事內容講給家長聽,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復述能力,又增進了孩子和家長的關系。還有一些查找性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把查找的資料剪一剪,畫一畫,做成海報進行展示匯報。
變單一作業為合作作業
小的時候我們都寫日記,當然是人手一本,寫的內容除了自己也只能是教師看,現在很少有人提到寫日記,多數是摘抄,而教師有時又忙于分數的提高,對學生的摘抄作業恐怕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完全沒有做到為學生的寫作服務。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做法是4人一個小組,共用一本摘抄本,每人一天,從周一到周四,周五交給教師進行檢查,在你摘抄的那頁上除了摘抄的內容,可以寫一寫自己的心得,還要根據內容畫上與文字相匹配的畫,最后要接上一個成語。這樣輪流交接著,學生在自己接到摘抄本時,首先要看前一位學生的摘抄內容,學習他人的長處,他就會用心準備自己的內容,同時為了接好成語,他也會去精心查找成語,每周雖然只有一次寫的機會,卻是在合作中收獲了4天的內容。實踐證明:學生有時會情不自禁地給小組的同學寫上評語:這樣堅持下去,何愁寫不出優秀的文章。
變“統一”作業為分層作業
本學期,本市實施了課后服務計劃,學校要求學生的作業都在學校完成。作為一名教師我了解情況,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怎么可能都在學校完成?優秀的學生早早就寫完了,無事可干,教師不可能再多留作業,因為差一點的學生一直在邊玩邊寫。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學生需要分層次作業?!敖y一”的作業讓好學生吃不飽,課后服務中因為作業出現的種種問題,讓我不禁反思:作業的目的是什么?作業是對舊知的鞏固,是溫故而知新,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不一樣的學生應該采用不一樣的手段,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加碼,中等學生可以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差一點的學生把基礎知識留給他們,“該扶的扶一把”,讓他們別掉隊。這樣分層次的作業,優秀的學生會覺得被教師重視,差一些的學生會覺得學習沒有那么難,自己還可以再努力,真正地做到了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 。新課程理念下作業的設計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研究,作業的設計可以改變固定的思維嘗試靈活的運用,教師和學生都能做到“減負”,而不是學生一味地去寫,教師一味地去批,如果我們真能從“定”中走“活”,那我們就會引領學生魚翔淺底,競自由!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