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輝
北京大學(xué)醫(yī)學(xué)部基礎(chǔ)醫(yī)學(xué)院 病原生物學(xué)系和感染病中心, 北京 100191
美國肝病學(xué)會(AASLD)、歐洲肝病學(xué)會(EASL)和亞太肝病學(xué)會(APASL)發(fā)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診治指南或指導(dǎo)[1-3],將HBV 感染分為4期(圖1,表1):(1)免疫耐受期,(2)免疫活動期或免疫清除期,(3)非活動期或低復(fù)制期,(4)再活動期。
表1 AASLD、EASL、APASL指南對慢性HBV感染分期的定義
圖1 AASLD、EASL、APASL指南(指導(dǎo))對HBV感染自然史的命名
但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較復(fù)雜,有相當(dāng)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符合上述4期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不能直接歸于其中。以2018年AASLD指導(dǎo)[1]為例,約40%患者無法明確歸于4期。在每期患者中,至少有2類患者不符合該期也不符合其他3期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表2)。所謂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是指初治慢性HBV感染者隨訪1年,其HBV DNA和ALT模式不同于4個傳統(tǒng)慢性HBV感染分期[4]。
表2 2018 AASLD指導(dǎo)的分期及不符合4期診斷標(biāo)準(zhǔn)的患者
一項對美國5家臨床中心和7個中國臺灣小鎮(zhèn)共計33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開展的回顧性隊列研究[4],隨訪1年或以上,入組前12個月內(nèi)檢測ALT、HBV DNA和HBeAg 2次,間隔6個月,評估基線病期,平均隨訪12.5年,按2018年AASLD指導(dǎo)[1]標(biāo)準(zhǔn)確定病期,結(jié)果顯示,美國5家臨床中心的隊列中50.9%為不確定期患者,中國臺灣隊列中31.8%為不確定期患者,2個隊列合計不確定期患者平均為38.7%。Spradling等[5]對美國159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位數(shù)隨訪6.3年,病期分析表明,按ALT ULN 男30 U/L、女19 U/L分期,結(jié)果不確定期患者占55%。Hsu等[6]對美國亞裔153例未治療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29.3%HBeAg陽性) ,按傳統(tǒng)和修正的基線ALT ULN(分別為40 U/L 和男30 U/L、女19 U/L)分期,不確定期分別占37%和33%;對美國亞裔48例未治療的HBV感染者隨訪1年,按同一傳統(tǒng)和修正的ALT ULN分期,不確定期分別占42%和46%。Yao等[7]對我國南京4759例慢性HBV感染者,按2018年AASLD指導(dǎo)分期(ALT ULN男35 U/L、女25 U/L),不確定期占27.8%。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8]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見表3。
該指南推薦意見6:血清HBV DNA 陽性、ALT 持續(xù)異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議抗病毒治療(B1)。如按該推薦意見,表3中免疫清除期(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和再活動期(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應(yīng)修訂為陽性,而非HBV DNA>2×104IU/ml和>2×103IU/ml。
表3 我國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
本研究室與廣東省中醫(yī)院池曉玲教授團(tuán)隊合作,對179例HBeAg陽性、HBV DNA高水平、ALT持續(xù)正常(≤40 U/L)“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肝活檢組織病理學(xué)分析,不確定期患者占57.5% (103/179),HBV DNA≤107IU/ml組不確定期患者的比例為81.8% (18/22),明顯高于HBV DNA>107IU/ml組(54.1%,85/157)(圖2)。對327例HBeAg陰性、HBV DNA相對較低水平、ALT持續(xù)正常(40 U/L)“非活動期”HBV感染者肝活檢組織病理學(xué)分析[9],不確定期患者占59.0%(193/327),HBV DNA≥103IU/ml組不確定期患者的比例為74.5%(79/106),明顯高于HBV DNA<103IU/ml組(51.6%,114/221)(圖3)。另對791例隨訪6個月檢測ALT(ULN>40 U/L)2次或以上并經(jīng)肝活檢的HBeAg 陽性或陰性慢性HBV感染者,按我國指南分期,但免疫清除期(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和再活動期(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按該指南推薦意見6修訂為陽性分期結(jié)果表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再活動期和不確定期患者分別占9.6%(76/791)、24.9%(197/791)、17.0%(134/791)、11.1%(87/791)和37.4%(296/791)(圖4)。
注:G,炎癥壞死;F,肝纖維化。
圖3 327例HBeAg陰性、HBV DNA相對較低水平、ALT持續(xù)正常(40 U/L)“非活動期”HBV感染者肝活檢組織學(xué)分期結(jié)果
圖4 791例隨訪6個月檢測ALT(ULN>40 U/L)2次或以上并經(jīng)肝活檢的HBeAg 陽性或陰性慢性HBV感染者分期結(jié)果
一項美國研究[5]對1465例HBV感染者隨訪6.3年,免疫耐受期、活動期、非活動期和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CC累計發(fā)生率分別為0(0/10)、21%(96/457)、3%(3/112)和9%(80/886),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顯著高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動期患者。美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聯(lián)合研究[4]報道,對1303例基線為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70非活動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訪10年,前者HCC累計發(fā)生率(2.7%)較后者(0.6%)高至4.5倍。其中686例隨訪10年期間仍為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HCC累計發(fā)生率為4.6%;857例在隨訪10年期間仍為非活動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HCC累計發(fā)生率為0.5%,前者較后者高至9.6倍。多變量分析表明,隨訪10年期間維持為不確定期、年齡≥40歲和≥45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累計發(fā)生HCC危險性,較年齡<40歲和<45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別高至9.06倍和18.40倍。因此,對≥40歲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應(yīng)予以關(guān)注。
對初治HBV感染者隨訪1年,其HBV DNA和ALT模式不同于4個傳統(tǒng)的病期,為不確定期慢性HBV感染。在初治慢性HBV感染者中,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占40%。如不接受抗病毒治療,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fā)生HCC風(fēng)險顯著高于非活動期患者,尤其是≥40歲患者,因此,應(yīng)考慮是否對不確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