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

一個下雨天,一個小男孩跟著祖母坐上一輛巴士,他們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不過目的地不是什么遙遠的奇妙國度,而是真的終點站——市場街。
滿心不情愿的小男孩,在祖母溫柔且充滿想象力的指引下,開始“看”到日常生活中隱藏的風景:一棵正在用吸管喝水的大樹,一輛會噴火的老巴士,一位會變魔術的司機……
一段再平凡不過的旅途,每一個上車的乘客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全身覆蓋了文身的光頭男人,一個抱著一罐子蝴蝶的老婆婆,一個彬彬有禮的盲人和他的斑點狗,一個抱著吉他的歌手……
小男孩羨慕別人的私家車,祖母告訴他,他坐的老巴士充滿了魔法;小男孩羨慕別人的耳機,祖母告訴他,他的對面就坐著一位演奏家。在廣告鋪天蓋地的消費社會里,孩子們一個個無師自通,學會了如何索取更多:“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而這位老祖母提醒他:“你已經有了,你已經有了,你已經有了……”
這樣一本小小的繪本,完美地解釋了如今非常流行的一個概念——抗逆力。
這是一個源自物理學的概念——某些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會發生變形,但當外力撤除后,便能恢復原狀。人的心理也一樣,在遇到變故或身處逆境時,人最常見的反應不是被擊垮,而是迅速恢復,通常不超過幾個月就能重新回到正常軌道。
這種理論強調人并不是危機的被動承受者,而是具有積極主動的應對能力,并且,在應對的過程中,能調動本身的心理能力以及社會支持系統,激發出應對的心理效應和行為模式。
關于人生的負性事件,傳統心理學一貫的焦點都在“脆弱”上,調查那些會引發心理創傷、導致不幸結果的負面因素。但對“抗逆力”的研究開啟了對負性事件中“保護性”因素的研究:從一個人的背景或者個性中尋找那些令他在逆境中重生的積極因素。
1989年,美國心理學家埃米·沃納發表了一份針對638個兒童(夏威夷的考艾島),從他們出生開始到32歲之間,長達32年的縱向跟蹤調查。她監控了一切可能的壓力源頭:母親孕期的壓力、貧困以及各種家庭問題,比如有酗酒或心理健康問題的父母。
其中2/3的孩子家庭背景安全穩定,1/3的孩子則被認為家庭背景“有風險”。但埃米·沃納發現,在這些風險人群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以同樣的方式應對壓力——其中2/3的孩子的確在10歲左右出現了嚴重的學習或行為問題,或者在18歲之前出現犯罪記錄、精神障礙、懷孕等情況;但還有1/3的孩子長成了“能干、自信、有愛”的成年人。他們善于發現和利用人生中的各種新機會,并獲得了學業、家庭以及社會上的成功。
這些同樣成長于風險家庭的孩子,卻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風景。他們和那些走向負面的孩子,究竟有什么樣的區別呢?
埃米·沃納認為,除了運氣,還有幾個關鍵性的因素,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具有“抗逆力”。
第一,是否有一個有支持性的照顧者。
那些來自風險家庭,但最終能夠從負能量里走出來的孩子,大都有一位能無條件接納他們的照顧者,這個人可以是父母、祖父母、哥哥姐姐或者其他某個類似人生導師的人物。孩子與這種照顧者之間,形成了強有力的情感聯系,就像《市場街最后一站》中的那位祖母。
其實,這位祖母是這本書的插畫作者克里斯蒂安·魯濱孫以自己的外祖母為原型創作出來的。克里斯蒂安·魯濱孫就屬于出生于底層社會的那1/3的孩子。母親吸毒,是監獄的常客,他和哥哥都是由外祖母養大,是外祖母讓他們擁有一個叫作“家”的地方,也是外祖母教會他們要如何珍惜、如何創造。
魯濱孫從小喜歡畫畫,對他而言,畫畫可以讓他靠自己創造出一個他愿意看到、可以掌控的世界。
第二,孩子的心理特質,以及應對環境的方式。
“抗逆力”強的孩子常常有比較強的個性,獨立自主,愿意尋求新的經驗,有比較正向的社會導向,也愿意跟家人之外的人交流互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抗逆力”強的孩子擁有心理學上所謂的“內部控制點”。
“控制點”是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概念,指人們的行為取決于自己的控制(內部控制點),或其他外部力量的控制(外部控制點)。擁有內部控制點的人相信他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抗逆力”,其實就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無法控制問題,但可以控制自己對問題的反應。就像約翰·列儂在一首歌中唱的,命運隨時可以打亂你整個的人生,但只要你積極主動地應對,你對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權。
在一次采訪中,《市場街最后一站》的文字作者馬特·德拉培尼亞這樣回答我對這個故事結局的質疑——巴士的終點站,也就是祖孫倆的目的地,是一個給窮人和無家可歸者開設的愛心廚房,那個廚房被描繪得美麗而溫暖,宛如天堂,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事實是,無論你住在哪里,世界都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到處都是悲傷。在《市場街最后一站》里,我只是想說,在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問題上,你仍然有選擇——你可以選擇看丑陋的一面,或者,你努力去發現美好的一面。
“即使到故事結束,我都不覺得小男孩是被徹底地改變了,他的奶奶只是輕輕地推了他一把,讓他朝著美好的一面走了一步。即使日后他長大了,娶了美麗的妻子,有了可愛的孩子,也許他還會有同樣的掙扎——如何看到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我們都是這樣掙扎的。”
(一米陽光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