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

某老友在朋友圈發了一組美食圖片,并配了文字:“疫情洶洶,但只要還有鴨子、辣油餛飩和薄皮小籠包,那么南京就還是南京?!碑敃r,南京出現疫情,形勢一度很緊張。但看到這句話,頓時覺得十分減壓。
北京人有另外的標準。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頁上,住在小羊圈胡同的祁老太爺,“他的家里老存著夠全家吃三個月的糧食與咸菜。這樣,即使炮彈在空中飛,兵在街上亂跑,他也會關上大門,再用裝滿石頭的破缸頂上,便足以消災避難”。他奉行的生活哲學是:“北平的災難恰似一個人免不了有些頭疼腦熱,過幾天自然會好的?!?/p>
那位“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幫助秦國雄霸天下的張儀,當年被人懷疑偷東西而打得半死,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p>
西方人又不同?!岸稹钡闹涟禃r刻,丘吉爾到國會演講時說:“只要《泰晤士報》還天天出版,炸魚薯條還在賣,英國就還是英國,垮不掉?!碑敃r,物資緊張,很多食品實施配額管制,炸魚薯條是少數不受限的食物。這道普普通通的街邊小吃,給原本士氣低落的英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激勵。
餛飩和小籠包,糧食與咸菜,炸魚及薯條,味道不同,傳遞的情緒也不盡相同。有的是一種自信倔強,鼓舞人勇敢面對逆境;有的是一種豁達樂觀,即使這種達觀里略帶粗淺,也不影響它具有撫慰人心的奇效。
生活中,免不了有七災八難,挫折低谷。這種時候,淡定從容與堅持努力同樣重要。正因如此,張儀才能夠“萬事變更唯舌在,三年流落轉涂窮”,上演驚世逆襲。
(池塘柳摘自《大公報》2021年8月5日,陳岱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