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在英國看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直播,感覺確實比過去幾屆低調得多。英國媒體對開幕式的評價,我聽到的描述有“沉靜”“簡潔”,甚至“凄美”,等等。
相信東京奧運會主辦方幾年前設計開幕式的時候,并沒有想到要傳遞這樣的信息。從一些報道中看到,主辦方原來是想借助這次奧運會,向世人展示日本在福島核電站事故后,已經恢復生機。在這一點上,2020年的目標是向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看齊,因為正是通過那一屆奧運會,日本向世界宣示自己走出“二戰”的陰影,重回國際社會。
這幾天看了日本導演市川昆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拍攝的紀錄片,頗有感觸。當年組委會請這位剛剛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的導演拍片,大概是想拍出一部有史詩感的宣傳片。市川昆真的創作出了一部極其出色的片子,卻不是組委會想要的樣子,最后,組委會剪了一個官方認可的84分鐘版本。但是市川昆自己出了一個163分鐘長的導演剪輯版,1965年在日本公映時,創下了電影票房紀錄。這一紀錄直到2001年才被《千與千尋》打破。
我看了導演剪輯版和另一個兩小時長的版本,大概能明白為什么導演剪輯版不被組委會接受。這個版本中當然還是有許多展示運動員矯健身姿的鏡頭,但同時又將大量篇幅用在一些看起來是細枝末節的地方:運動員在熱身準備時的緊張專注、競賽期間的痛苦掙扎、失敗后的沮喪失落,甚至還有取勝后的空虛。比如為表現女子80米跨欄決賽,導演花了比賽跑更多的時間展現運動員們是如何在賽前幾分鐘內讓自己保持鎮定的;女子100米仰泳決賽剛一結束,鏡頭立刻從終點全景轉向名列第四、與獎牌失之交臂的日本選手獨自默默游開的場景;日本女排在決賽中擊敗蘇聯奪冠,教練大松博文的神情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如釋重負。
市川昆的片子不符合組委會對奧運的“正面”敘事,但更接近真實世界。運動員必須將競技水平和心理狀態調節到最好,克服內心的緊張和焦慮,超越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即便如此,失敗的概率仍然更大,因此即使是在喧鬧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的內心仍然是無比孤獨的。
許多人說本屆奧運會沒有觀眾,失去了運動員和現場觀眾的互動和由此帶來的觀賞性。在我看來,經歷了一年多疫情帶來的封城或各種管制措施,電視機前的觀眾大概更能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理解沒有現場觀眾聲援的運動員們孤獨地面對各種壓力,在生理和心理上艱難掙扎、挑戰自我、實現目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一直覺得在競技賽場上,人類的許多生存狀態和情感被濃縮到最純粹的形式,然后爆發式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市川昆電影的成功,就在于捕捉到了這些細節。回到當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在沒有觀眾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的表現,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欣喜還是痛苦,都會是我們所處時代最純粹的體現。
(星 河摘自《看世界》2021年第16期,王辛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