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聞公報稱,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公報說,中國瘧疾感染病例由20世紀40年代的3000萬減少至0,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新聞公報中向中國消除瘧疾表示祝賀。譚德塞說:“中國的成功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數十年的持續精準防控。”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新聞公報中向中國消除瘧疾表示祝賀
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連續3年沒有本土瘧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瘧疾快速檢測、監控系統,制定瘧疾防控方案,才能獲得消除瘧疾認證。中國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4年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并于2020年正式向世衛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世衛組織還在新聞公報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消除瘧疾的做法和經驗。中國科學家從中草藥中發現并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當前最有效的抗瘧藥物。屠呦呦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也是最早廣泛使用藥浸蚊帳預防瘧疾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建立了全國瘧疾等傳染病網絡報告系統和瘧疾實驗室檢測網絡,完善了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制定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總結出瘧疾報告、調查和處置的“1-3-7”工作模式及邊境地區的“3+1防線”。“1-3-7”工作模式,即1天內進行病例報告,3天內完成病例復核和流調,7天內開展疫點調查和處置,這一模式已經成為全球消除瘧疾工作模式,正式寫入世衛組織的技術文件向全球推廣應用。
6月29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與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閆創業研究組、西湖大學鄢仁鴻博士等合作在《細胞報告》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揭示了膽固醇代謝的關鍵調控機理。
人體如何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維持膽固醇的穩態?膽固醇代謝調節機制——SREBP信號通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Scap和Insig是SREBP通路中的兩個關鍵蛋白,它們之間由膽固醇分子或膽固醇衍生物介導的相互作用,能夠調控SREBP轉錄因子的活性,實現在細胞內膽固醇含量降低時激活其攝取和合成基因的表達,而在含量升高后抑制這一過程,從而實現負反饋調節模式。一直以來由于技術難度較高,這個通路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進展相對緩慢。
2021年1月,顏寧和閆創業、鄢仁鴻等人在《科學》上發表一項重要研究,首次獲得了跨膜區平均分辨率約3.7埃的人源Scap與Insig-2蛋白復合物的電鏡結構,清晰到可以直接觀測分子間相互作用細節。他們還在Scap和Insig-2相互作用界面上首次看到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分子25-羥基膽固醇(25HC),顛覆了此前人們對25HC結合位點和調控機理的認知。此次發表的論文是上一篇論文的延續,上一篇發表于《科學》的論文已經揭示了由25HC介導的Scap和Insig在跨膜區部分的作用細節,而此篇論文則是試圖解析Scap在胞外區Loop1和Loop7的作用機制。
“膽固醇代謝與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深入探究SREBP通路的分子機制能夠加深我們對膽固醇調控的認識,有助于針對性地開發降血脂藥物,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鄢仁鴻表示,“目前我們已經成功解析了Scap和Insig復合物在膽固醇衍生物25HC分子介導下的結構,但是對于Scap蛋白受膽固醇分子調控的分子機制還無法解釋,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世衛組織于6月28日正式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衛生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指南”。這項指南依托世界衛生組織任命的衛生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專家組編寫,歷時18個月。受國家衛健委和科技部推薦,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員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衛生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報告編寫發布的全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指南發布聲明中指出:“就像所有其他的新技術一樣,人工智能對于提升世界上數以億計民眾的健康潛力巨大。但也正如其他技術一樣,也能夠被誤用和帶來危害。這份重要的新報告為不同的國家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益處和最小化其風險并避免危害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指南。”
報告概述了人工智能在醫療與衛生中的各種應用,指出人工智能在相對富裕的國家已經被用于提升治療的速度、精準度和疾病的篩查,協助臨床護理,加強衛生研究與藥物研發,支持疾病監測、疫情應對和衛生系統管理等多種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報告還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使患者更充分地掌控自身的健康情況,并更好地了解自身不斷變化的需求。它還可以使資源貧乏的國家和農村社區能夠彌合保健服務方面的差距,因為那里的病人接觸到保健工作者或醫療專業人員的機會都是非常有限的。
世衛組織的新報告告誡大眾,不能高估人工智能對健康的益處。機會與挑戰和風險高度相關,包括不符合倫理地收集和使用健康數據、算法中的偏見,以及人工智能對患者、網絡安全和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等。
日前,由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組織實施的唐山市馬頭營凸起區干熱巖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實現了干熱巖試驗性發電。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干熱巖試驗性發電,為干熱巖這一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首次實現干熱巖試驗性發電
干熱巖是地球內部熱能的一種賦存介質,是一種國際公認的清潔能源。干熱巖具有資源量大、分布廣、可持續利用時間長等特點,是未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
2019年,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組織實施的干熱巖勘查項目,在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3965米深度鉆獲了京津冀地區埋藏最淺的干熱巖,實現了我國中東部地區干熱巖勘查的重大突破。估算4500米以淺,195平方公里范圍內,遠景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為78億噸。一個儲量大、溫度高、埋藏淺的地熱能源儲備寶庫揭開面紗。然而,長期以來,受制于干熱巖勘查選址、高效鉆完井工藝、儲層改造、高效發電等領域技術的限制,干熱巖規模化、商業化開發利用一直難以實現,導致這一清潔能源長期得不到開發,巨大的地下寶庫難以有效利用。
為突破干熱巖開發利用重大技術難題,2020年以來,河北省煤田地質局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統籌整合多方資源,聯合開灤集團、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河北省唐山市馬頭營凸起區干熱巖開發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重點研發項目,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表示,京津冀地區環保壓力巨大,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尤為迫切。特別是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這些干熱巖能源利用技術的突破,對于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完善清潔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青海冷湖舉行。
據介紹,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制,該項目選址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鎮賽什騰山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平均海拔約3800米。
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主要用于大批量中高軌空間碎片的搜索發現,建成后將填補中國該類設備的空白,并促進冷湖成為國際一流天文臺臺址基地。開展天文及相關學科方面的交流合作,對助力提高海西州國內外知名度、促進地方進一步開放和發展,以及對社會經濟、高新技術發展也將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