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左寧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
第五十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現如今,集成電路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全球集成電路供應鏈正加速重構,呈現出本地化、多元化的布局,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在這一現狀下,我們要在危機中孕育先機、于變局中開創新局,在強“芯”的征途上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貢獻力量。
在我看來,中國打造強國之“芯”,必須搶抓發展機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發展需要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正視當下集成電路發展的挑戰,抓住后摩爾時代迎頭趕上的機遇,加速新型舉國體制下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由單點突破轉向產業鏈集成,夯實發展基礎,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全鏈條”,努力實現中國芯的跨越發展。
必須具有自強之心。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奮斗基點。近年來,紹興高度重視產業科技創新和人才綜合服務,創新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創新平臺能級大幅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快速發展,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新治理體系持續優化。前不久,紹興在浙江省率先啟動“紹興濱海新區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為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加油賦能,為中國芯崛起添磚加瓦,在自立自強的道路上邁出可喜的步伐。
必須堅持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打造強國之“芯”,必須推動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創新、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加快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打通堵點、補齊短板,有效破解“卡脖子”局面。

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我們都知道,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200多年人類科技創新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決定時代走向的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發明是由少數杰出人才造就的,這些杰出人才主要來自杰出大學和杰出學科。
2005年7月,錢學森先生曾表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边@就是“錢學森之問”。
要回答“錢學森之問”,我國要努力培養杰出人才。我認為,一位杰出人才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入木三分,對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融會貫通,對專業實驗技術、儀器和方法的駕馭爐火純青;二是有卓越的科學直覺,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犀利眼光,有善于歸納演繹的杰出辯證思維能力;三是有對探究自然奧妙的強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強大愿望,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有百折不撓、追求極致、挑戰極限的優秀品質;四是有為祖國強大和民族復興獻身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作為中國青年,要沒有使自己的祖國和家園更加強大、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抱負,可以說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中國有志青年。當然,杰出人才還有其他特點,但我認為這4個方面是必要的。

周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主席團 名譽主席
進入新時代,中國提出并全力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智能制造則是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主要技術路線。
在我看來,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大系統,它是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以及相應系統的優化集成,實現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效益、服務水平。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智能制造日益成為整個經濟和社會向智能化轉型的主攻方向,成為經濟社會實現智能化轉變的關鍵所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和應用,也就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突破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水平,推動制造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也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即新一代智能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推動形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引領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革命,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
當前,中國和發達國家掌握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機會是均等的,這為中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
我認為,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這個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業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集中優勢力量打一場決戰,實現戰略性重點突破、重點跨越。

叢斌
中國工程院院士
河北醫科大學 法醫學院院長
當前,生命科學研究遇到了一定的困境,醫學領域對大多數疾病的認知和治療并沒有實質的突破。人類疾病模型研制基本采用的是模式動物,由于物種差異,動物疾病模型的發病過程、病理機制、發病狀態和康復等與人體的真實世界尚存較大差距。
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用先進的觀測手段,揭示亞細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微觀結構。用先進技術所發現的這些靜態結構,依然不能表征生命的微觀動態過程。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科學范式研究生命領域的三大基本科學問題:一是解析人體微觀結構,二是揭示結構間的關聯關系,三是探索結構及其行使功能的時相性變化規律。
解析人體網絡化的運行機制需要生命科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化學、物理學等多學科交叉互鑒、深度融合,創新研究范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生命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整合、挖掘和解析,推進系統生物學研究向可定量、可計算、可調控、可預測的方向躍升,驅動生命科學研究轉變為“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的新范式,以實現對生命本質的揭示;全面系統刻畫人類數字生命和全息人體,研制更逼近人類疾病真實世界的數字化人體疾病模型,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同時,人體全息生命系統網絡解析的研究也可以促進數學、化學、物理學、信息科學、制造業、農業等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