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庫普·穆太力普
(巴州輪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 輪臺 841600)
通過田間試驗, 研究棉花氮肥最佳用量,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棉花氮肥優化施肥技術,集成棉花優化施肥技術。探索大田環境下化肥減量對作物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為輪臺縣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提供參考依據,為棉花增產農民增收打下基礎。
2.1 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地選在新疆輪臺縣哈爾巴克鄉庫克色格孜村二組棉田,海拔高度為979m。供試棉花品種為新陸中73號,前茬作物為棉花。
2.2 供試肥料。尿素(含N 46%),重過磷酸鈣(含P2O546%),硫酸鉀(含K2O 52%)。
2.3 供試土壤。試驗地土壤為壤土,前茬作物為棉花。播前測定 0~20 厘米土壤養分:有機質14.5g/kg,堿解氮 68mg/kg,有效磷11.5mg/kg,速效鉀185mg/kg,PH 7.8 。
本試驗采用“ 2+X ”方法設計,“ 2 ”為常規(習慣)施肥和優化施肥兩種,“ X ”選擇氮因子總量控制(不同用量)試驗,磷、鉀等其他肥料因子固定的試驗模式。
3.1 試驗處理。試驗設4個處理:(試驗設4個處理:無氮區、70%的優化氮區、優化氮區、130%的優化氮區,試驗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每小區寬度4m,長度10m,小區面積40m2,四周設保護行。氮肥總量控制試驗施肥各小區除施肥量不同外,其他農藝措施均一致。

表1 棉花氮肥總量控制試驗方案
說明:0水平:指不施該種養分;1 水平:適合于當地生產條件下的推薦值的70%;2 水平:指適合于當地生產條件下的推薦值;3 水平: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為2水平氮肥適宜推薦量的1.3 倍。
3.2 試驗方法。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46%)、三料(含P2O546%)、硫酸鉀(含K2O 54%),尿素的40%做基肥、60%做追肥,追肥從二水開始根據棉花的需肥規律、三料、硫酸鉀全做基肥在翻地前撒入。試驗各小區除施肥量不同外,其它農藝措施均一致,小區肥料施用情況涉及如下:

表2 棉花氮肥總量控制試驗方案設計(kg∕666.7m2)

表3 小區棉花氮肥總量控制試驗方案設計(kg∕40m2)
3.3 田間管理。4 月 13 日犁地,4 月 14 日播種,5 月3 日出苗,5 月 15 日,5 月 23 日中耕兩次.灌水共3次:第一次灌水6月23日,第二次7月20日,第三次7月30日。化控三次:共3次:第一次6月15日、第二次6月27日、第三次7月10日。化控用縮節胺、分別施用縮節胺0.1g/666.7m2、0.3 g/666.7m2、0.5 g/666.7m2。7月15日打頂。收獲:9月26日,10月15日,10月22日分三次采收。
4.1 農藝性狀。根據土壤肥力和棉花長勢分別在每個小區定點定株 20 株進行觀察記載田間農藝性狀,求其平均值。根據棉花田間長相、長勢,參施肥和對照肥對棉花生物學性狀影響、田間調查情況分析,在棉花上的使用表現。均勻且能代表整個小區長勢的棉株,立樁標記,進行連續定期觀測。分別記載出苗期、蕾期、盛蕾、盛花、盛鈴等具體時期,調查棉花株高、主莖葉片數、果枝數、蕾數、花數鈴數。4.2不同處理對棉花生物學形狀的影響。調查棉花生育期的株高,葉片數,蕾數,果枝數,鈴數等農藝性狀指標。由表4可知: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棉花株高和果技數明顯增加;130%的化氮區,雖然施氮量大,株高和果枝數有所增加,但果枝上移,結鈴數反而比優化氮區有所減少,生長后期發生貪青晚熟的現象。

表4 不同處理對棉花生物學形狀的影響 (月、日、厘米、片、臺、個)
吐絮后,每個小區的全部株數和全部鈴數進行計數,選取有代表性的棉株,分上、中、下(各 20 朵)取樣,結合收獲密度,測定平均單鈴重、衣分、籽棉和皮棉產量。
由表5可知,施氮對棉花衣分率、單鈴重以及產量有明顯的影響。根據表5分析,優化氮區產量最高,棉花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現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表5 不同處理對作物產量的影響(kg/666.7m2)
由表6可知,處理3單鈴重、籽棉產量、衣分均在4個處理中最高;處理4單鈴重、籽棉產量、衣分排第二,處理2各項指標均排第3.

表6 小區籽棉產量結構表(kg/40m2)
由表7可知:優化氮區(處理3)對棉花產量有較顯著影響,平均666.7m2產籽棉345.1kg,比其他處理產量增產14-87.3kg/666.7m2。從產量比較可以看出,處理2較處理1每666.7m2增產籽棉14kg,增幅為5.43%;處理3較處理1每666.7m2增產籽棉87.3kg,增幅為33.86%;處理4較處理1每666.7m2增產籽棉43.7kg,增幅為16.95%,棉花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現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表7 籽棉產量結果表

處理2 271.4 271.4 272.6 271.8 14 5.43處理3 345.1 344 346.2 345.1 87.3 33.86處理4 300.2 302.2 302.1 301.5 43.7 16.95
由表8可知:處理間F值為29.25,略大于F0.05和F0.01,說明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重復間差異不顯著。

表8 不同處理產量方差分析表
試驗結果表明,在磷、鉀肥不變(最優)情況下,施氮肥對棉花的產量有顯著影響,氮肥適量施用能提高結鈴數、單鈴重和品質,可使單產達到最高,增產效果明顯;在施用磷鉀肥不變(最優)情況下,氮肥施用過量或不足,都會影響產量的增加,棉花皮棉產量增產幅度而逐漸減少。本試驗中優化施氮量為最佳施氮量,優化氮區產量最高,從產量比較可以看出,處理 2 較處理 1 每 666.7m2 增產籽棉 14kg,增幅為 5.43% ;處理 3 較處理 1 每 666.7m2增產籽棉87.3kg, 增幅為 33.86% ; 處理 4較處理 1 每666.7m2增產籽棉43.7kg,增幅為 16.95% ,棉花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現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在磷鉀肥用量不變(最優)情況下,施用氮肥量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用量增加產量增加。太多、太低均不利于獲得高產。所以施肥不應一味求多,應該合理施肥,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