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莉莉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是慢性關節炎癥,病情發展速度不會過快[1]。作為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炎性滑膜炎為主要病變,常累及患者手足腕等關節,不但會導致患者運動系統出現障礙,還會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影響,尤其是合并骨質疏松(OP)的患者,導致患者骨脆性增加,極易誘發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伴骨質疏松屬于慢性疾病,病程較長,因此需要探求一種有效的護理方式。類風濕性關節炎從中醫角度看是在“痹證”范圍內,有研究[2]提示,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中醫辨證施護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的積極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探討中醫辨證施護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醫證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鄭州市中醫院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6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病例入選標準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3]和田偉編訂的《骨科學》中關于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4],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骨質疏松。納入標準:①年齡≤80歲;②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質疏松外,無心、腦、肝、腎重要器官嚴重病變;③無腫瘤疾病;④無糖尿病、高血壓病等慢性疾病。排除標準:①關節嚴重畸形;②存在認知障礙、心理障礙或既往有精神病史;③合并嚴重感染;④預計生存期限≤1年,或嚴重營養不良,機體狀況差,無法配合研究干預[5]。
1.3 方法對照組實行風濕科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用藥指導、治療方案、疾病知識教育等。觀察組進行辨證施護,具體護理方法如下:①寒濕痹阻證的癥狀是關節紅腫且有刺痛感、液體沉積在關節中、關節形狀異常、納差、大便不易成形、舌苔白增多、脈象不顯著、怕冷、起床后關節僵硬等。護理如下:對患者進行拔罐或者使用熱敷等方法打開患者脈絡;給患者列出可辛溫發散的食材如豬大骨湯、羊肉湯、大姜等。藥劑煎好后應盡快服用,不能等藥劑放涼后才服用。局部關節疼痛時,配合針灸,以上肢為主者取肩貞、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痛酌取風市、陽陵泉、三陰交、解溪;局部尚可給予艾灸、隔姜灸或火罐,以驅寒止痛和絡,也可用坎離砂、熱敷袋熱熨,或外貼關節止痛膏等。②濕熱痹阻證癥狀為關節刺痛、液體沉積于關節、關節異常生長、起床后關節僵硬、人體溫度略高于常人、喘氣不順暢、舌質紅等。護理如下:多食用綠豆、菊花菜等去熱清涼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辛辣、對胃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制品、大姜、芥末等;好飲酒的患者在治療期間也要節制飲酒,避免病情向不利情況發展。③肝腎陰虛證癥狀為關節紅腫且有刺痛感、液體沉積在關節中、關節形狀異常、肌肉萎縮、易抽筋、易冷、臉色虛弱等。護理如下:多喝烏龜煲的湯,多吃雞、鴨、鵝、豬等肉類,適當多吃芝麻、桂圓等食物。對如西瓜等性涼的食物要禁食,易導致消化不良的食物也要少食。④腎氣虛寒證表現為關節刺痛且感到寒冷、形狀異常、四肢冰涼、關節難以屈伸、起床后關節僵硬、面色慘白、精神狀態差、脈象微弱。多吃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常按摩命門、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位,提高抵抗能力。⑤瘀血痹阻證癥狀為關節刺痛、形狀異常、關節難以屈伸、起床后關節僵硬、皮膚缺乏水分且無光滑度、舌質紫暗等。護理如下: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摩涌泉穴調和氣血。
1.4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采用中醫證候評分量表對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價,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15個條目,包括4個主癥(疲乏困倦、寡言氣短、尿頻、胸肋部隱痛)與2個次癥(四肢浮腫、肢體麻木),每個條目含4個等級,主癥按等級高低記0、2、4、6分,次癥按等級高低記為0、1、2、3分,分別為無癥狀、癥狀稍輕、癥狀顯著及癥狀嚴重。中醫證候積分=主癥積分(總分:0~24分)+次癥積分(總分:0~6分),越低表示患者情況越好。②生活質量量表:選用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健康研究所所制定的標準版 SF-36 健康調查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6]。該量表共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生活質量、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及總體健康8個維度,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存狀況越好。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主癥、次癥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入院時,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8周,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產生諸多病變,其中滑膜襯里層增厚、諸多細胞被細菌侵襲、生成血管翳等是很多患者都有的病變。我國相當多的人口都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困擾,在我國14億人口中,患此病的大約有560萬,到醫院骨科就診的患者中,女性患者較為多見,該病患者有較大的可能會導致終身殘疾,如果疾病控制的不夠理想,那么在2年后骨頭就會出現侵蝕現象,骨關節形狀向異常方向改變,關節原有的功能遭到破壞,患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改變了患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本次研究旨在探討中醫辨證施護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醫證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取得了顯著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主癥、次癥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8周,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辨證施護能顯著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中醫癥狀,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患者一旦疾病復發,風、寒、濕、熱、瘀都是致病原因。因此驅寒、除濕、清熱等是治痹原則。根據中醫證候特點辨證施護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中醫辨證護理,將患者按照寒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肝腎陰虛證、腎氣虛寒證、瘀血痹阻證分別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其中,中醫膳食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促進患者治療后的快速康復,從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對疼痛患者實施火罐、針灸、穴位貼敷等中醫適宜技術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血運,促進患處血液循環、舒緩病變部分的肌肉組織,從而緩解患者癥狀,改善中醫證候。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施護能顯著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醫癥狀、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