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風春
蘇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設計大師
“探索面向未來的中國園林營造法式需傳承中國傳統園林的文化基因,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公共屬性,挖掘中國傳統園林的多維價值。”
——賀風春
回望我國數千年城市發展史,“造園”與“營城”相伴相生。隨著時代變遷,“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等造園手法不斷傳承與創新。現如今,如何將中國文化之美及中國園林藝術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提升城市文化藝術品質,體現新時代中華基因?在“生態的風景 風景的生態——2021生態保護修復創新實踐論壇”上,蘇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設計大師賀風春給出了她的答案。
Q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其園林營造也經歷了千年傳承。我國園林營造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各個時期又有怎樣的特點?
A我國園林營造與世界園林一樣經歷4個發展階段:萌芽期、發展期、轉變期、拓展期。
1)萌芽期 主要指原始社會后期,人類聚落附近出現了種植果木場地和菜圃,有了園林雛形,進入園林萌芽階段。這個時期的園林雛形是以生產為目的、結合部分娛樂活動的公共空間。
2)發展期 農業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園林是以追求視覺的景觀之美和精神寄托為主要目的,造園工作也由工匠、文人與藝術家完成,山、水、植物、建筑是構成園林的4個基本元素,所以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營造為造園的4項主要工作。我國古代園林在此階段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思想。
3)轉變期 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園林也由注重視覺美和精神陶冶轉向發揮園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改造城市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更好的休閑交往空間,園林的營造必須由專業規劃師設計,各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運用現代技術和工藝建設完成。
4)拓展期 隨著人類進入后工業和信息時代,園林向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方面發展,園林藝術成為多學科、多專業協作的綜合性藝術。園林的內涵與外延發生巨大變化,園林規劃設計和建造必須運用生態學、環境科學、智慧科學及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統籌規劃設計與建設。
Q 進入新時代,我國園林營造還將出現哪些新元素?
A進入新時代,我國園林營造將與國際風景園林同步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百姓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提高,以及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自信的彰顯等,出現諸多新的營造元素和建造方法,如生態修復技術、大數據、智慧化、綠色低碳技術、城鄉文化特色、雕塑及行為藝術、安全健康與防疫、適老環境建設等,運用于不同類型的園林營造中。
1)在園林山水空間營造中,將山水林田湖草等天然元素結合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與展示,形成新的造園手段和類型。
2)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化及其硬件設施將轉化為園林藝術小品和休閑設施,為園林管理和百姓文娛活動服務。
3)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更為普及。隨著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化,更多低碳技術演變為造園元素,進而在園林中廣泛使用。
4)對城鄉文化遺產和地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將特色文化通過雕塑藝術及行為藝術在園林中展現,彰顯城鄉獨特的園林風貌。
5)安全健康與防疫要求逐漸成為城市公園綠地建設的基本要求,安全健康設施及防疫科學技術通過園林被藝術化處理為造園元素。
總之,我國園林營造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造園元素也呈多樣化趨勢。
Q 以您參與的雄安悅容公園為例,請您談談新時代我國園林營造法式的重點。
A雄安悅容公園位于起步區南北中軸的北延伸段,承擔著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構建雄安生態綠脈、共創百姓美好生活的重任;肩負著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使命,是雄安新區生態畫卷的核心組成部分。根據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悅容公園總體規劃方案》。
規劃堅持五大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延續文脈彰顯地域特色;多元復合、功能完善。
悅容公園歷經“一張總圖、九園眾創、專家把關、各方協同”的設計創作過程,通過深入挖掘歷史資源、延續場地文脈,將我國園林藝術和園林精神深刻而透徹地貫穿于設計中,用最美的語言詮釋“中華基因”在雄安新區的表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
在建造過程中,將“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精神貫穿始終,集聚國內造園的專業施工隊伍,聘請假山堆疊、植物種植、園林建筑、園路和橋梁等專業工匠一起營造,設計與施工結合,共同提煉雄安·中國園林營造法式。大師園的二次再創作,也是從生境、畫境、意境等不同維度呈現我國園林的造園精粹,構建首座中國園林室外大講堂,對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創造“雄安質量”及示范帶動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見圖1)。

圖1 悅容公園
如今悅容公園建設已接近尾聲,在邊創作、邊提煉、邊總結的過程中,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園林的營造法式,重點是堅持以自然觀為核心的六大造園原則:師法自然、詩畫成境、禮樂相和、借景有因、城園共融、承古續今。
1)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之道、自然之境、自然之韻。這是我國造園的根本宗旨,是國人向往自然、熱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是東方人的哲學觀,反映人與自然相親、相近、相合、相融的關系。新時代的“自然觀”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現代園林不僅注重園林景點的創作及山水空間環境的營造,也注重廣義自然之道,即自然生態環境的系統性、整體性、平等性等。師法自然的含義是向自然學習,學習自然之外象,也學習自然之道。
2)詩畫成境 因詩成畫,因畫成園,園同詩畫。我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深受山水詩和山水畫影響,不僅追求物質空間的山水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是創造想象空間,在心理層面使人們將相對局促的園林空間與恢宏大氣的自然山水聯系在一起。我國園林不同于西方園林的最大特點是寄情于景,通過含蓄的方式傳達內心思想和精神追求,這種崇尚自然和人景合一的審美境界與現代造園追求的生態自然、以人為本理念一脈相承。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園林扮演的角色發生巨大轉變,它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城市空間,承載更綜合的城市服務功能,融入大眾生活。在悅容公園,我們努力探索詩畫之意境審美在現代園林空間和城市美學中的運用和延展,融合理性空間布局和組織方式,創造更多維度的審美,實現“跨界”的藝術表達,熔鑄現代意義的園林意境(見圖2)。

圖2 詩畫成境
3)禮樂相和 中國的禮從“天人合一”的理念演化而來,“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禮樂相輔相成。“樂”的本質是和諧,體現人性關懷的審美理想,以令人親切且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空間景象陶冶性情,調和人們之間的關系。時代變遷,初心不改,文脈不斷。我國傳統園林及建筑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其“禮樂”相合的空間形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悅容公園作為雄安新區起步區中軸線的北延伸段,承擔展示中華文化、傳承中華基因的使命。公園規劃采用“中軸承禮,兩岸同樂”的思路和結構,體現“禮樂相和”的當代園林演繹。
4)借景有因 因借無由,借景必有因,借景亦無由。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勢利導……這里“因”是遵循規律與事件原因,順勢而為,是指園林規劃設計的借景必然有其原則,但原因和方法一定多樣及可變。悅容公園的借景原則主要有“因地制宜”和“因勢利導”。現狀調查發現場地坑塘大且深,面積約19hm2,坑深約10~13m,取不填不埋,蓄水為湖,庭園如畫,因勢利導,借水成山之法。城市防洪排澇河道貫穿公園南北,順勢而為,理水筑山,彈性河道可漲可落,生態穩定,生物多樣,生活多彩。
5)城園共融 悅容公園并非簡單的公園設計項目,而是以雄安新區建設為契機,探討實現“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園共享關系和城綠交融的特色城市風貌這一實踐命題。規劃設計從生態體系構建、城市空間協調、基礎設施協同、功能和風景共享等角度,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園城市系統,賦予公園生態、文化、活力等層面的意義,提高生活品質,激發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價值。
6)承古續今 傳承有道,發展有脈,創新有源。我國古典園林是優秀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國園林發展的“根與魂”。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園林發展必須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需強調現代公園為民服務的功能,公園游覽系統要與城市公交、綠色步道、自行車系統完全融合,實現無障礙銜接。悅容公園采取開放性邊界,使社區街道綠化與公園共構共享,工作與休閑、灰色市政設施與綠色公園體系融為一體。同時遵循雄安“數字城市”要求,建立“數字公園”系統,建設綠色智慧公園,與城市無縫對接,為人們提供優質生活。傳承與發展是我國園林設計的一個歷史命題,承古續今就是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園林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的同時,與時代同發展共命運,創造優美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沿著中華文化脈絡發展中國園林,以中華文化基因為源泉創新中國園林,走出中國園林發展創新之路,這也是新時代中國園林人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