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楊春虹 夏 凡
長期以來,為適應農耕農作的生活方式,村莊形態多為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表現為自由生長、分散布局,村莊出入口多以道路為自然引導,缺少明確圍合,存在標識性較弱、空間限定模糊且不美觀等問題。
隨著城鎮化發展,城市近郊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村莊轉型與空間重構升級,村莊新產業、新文化不斷發展,村莊正經歷地域空間格局優化、社會經濟形態重組及城鄉地域系統功能提升的轉型過程[1]。隨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員結構的改變,近郊村莊逐漸與城市融合,成為城市邊緣區域的組成形態,其管理也逐漸向城市社區化模式過渡。然而地域與空間自由布局無疑給管理帶來困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城市住區因具有封閉的領地界限和明確的出入口,管理便捷,而村莊由于缺乏明確的出入口限定,分隔和圍擋出現諸多問題,給管理帶來困難。
隨著村民生活城市化,越來越多的功能需求成為村莊發展的新方向,快遞驛站、衛生驛站、生活便利店、小型自由貿易市場等已成為現代生活必要的功能空間。尤其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很多城市居民于節假日抵達近郊農村,以體驗鄉土民俗生活,村史館、接待處、安防辦公室等設施成為必需。城市近郊村莊在未來發展中仍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不確定因素較多。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結合功能需求、形象展示與美化等功能,以城市近郊村莊出入口為研究對象,將村莊自由、開放的獨有特征與未來發展相適應,削弱彼此的矛盾性,并采用彈性設計理念,運用裝配式模塊組合建造技術,可拆、可建、可移動、可組裝。以呼和浩特市西烏素圖村為例,探討適應現階段城市近郊村莊出入口彈性策略的設計模式。
西烏素圖村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側,距市區13.0km,屬于呼和浩特市近郊村莊。烏素圖為蒙古語,意為有水之處。西烏素圖村具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如漫山遍野的杏樹、大青山坡上的西烏素圖召廟、菩提樹、井兒梁、高原牧場、白樺林、山泉水等[2]。村莊暫住村民約400余戶,南北直線距離約3.5km,東西長約1.0km,整體呈南北走向。
西烏素圖村西側和北側背靠大青山山脈,東側與東烏素圖村隔溝壑遙相呼應,形成西烏素圖的天然屏障,村莊南側通過緊鄰的京藏高速與市區連接,成為村莊主要出入口,出入方便,但未有明確大門,缺少必要的空間限定(見圖1)。

圖1 村莊出入口位置示意
西烏素圖村順山而建,自然景色優美,是歸化城老八景之一的杏塢番所在地。西烏素圖村還擁有諸多人文歷史資源,如古老的烏素圖召、趙長城遺址、陰山巖畫等,觀光、旅游產業蒸蒸日上。近年來,西烏素圖村藝術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各大美術院校師生的實踐基地,吸引了諸多藝術家來此創作、寫生,有著“畫家村”的美稱。
基于西烏素圖村觀光旅游產業和藝術文化產業現狀,對村莊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提出新要求,也對村莊出入口提出功能、形象新需求。對于來訪游客和藝術家,村莊出入口可用于接待、展示;對于村內居民,需要新的生活服務設施;出入口設計還應展示村莊形象,吸引更多城市人群前來觀光、游玩。同時,出入口設計還應與未來發展相協調,根據需求進行位置、尺寸和功能的調整和變化,體現必要的適應性。
近郊村莊出入口以彈性策略為依據,以單元模塊化的設計方式為手段,以當地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服務管理為導向,打造彈性、集約、易于組合使用、形式靈活多樣的柔性空間。保持出入口空間和功能的靈活性及彈性,多維復合發展,滿足村民的日?;旧钚枨蠛桶踩ㄐ?,考慮不同時期的具體要求,使入口空間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建成后需考慮出入口的靈活使用,故本研究考慮使用裝配式、模塊化方式進行建造,通過工廠預制與拼裝組合完成。
1)規格尺寸 出入口基本單元模塊依據設計規范、人體工程學、行為心理學的人體舒適尺度共同確定規格尺寸?;締卧K形式主要分為雙坡頂、單坡頂以及平頂,構件尺寸以600mm為基本模數,長寬高尺寸可靈活選擇2400,3000,3600mm等規格,坡頂最高點起坡高度為1200mm(見圖2)。

圖2 單元模塊形式
2)材質 基本單元模塊材質主要采用輕型鋼木材質與預制輕質混凝土保溫墻體[3],可采用不同的連接方式。
3)構造 基本單元模塊主要由頂蓋、側墻、底座3個部分組成,模塊可拆分,根據使用要求,頂蓋和側墻可采用實面和鏤空格柵2種形式。模塊組成部分經過工廠生產、運輸,再到現場裝配化施工完成,具有裝配方便、組合靈活、拆裝容易、零件易更換等優點(見圖3)。

圖3 單元模塊組成
1)榫卯式 榫卯木結構技術是較成熟的建造系統,其具有易于建造、抗震性能良好、可拆裝等特點[4]。運用傳統榫卯結構進行穿插拼接,形成連接節點,主要用于木材質之間的穿插連接(見圖4)。

圖4 榫卯式連接方式
2)螺栓式 鋸木型木材與工字鋼交接,鋼構件和木構件通過螺栓與鋼節點板進行固定,主要用于鋼材質與木材質的連接(見圖5)[5]。

圖5 螺栓式連接方式
3)鋼結構嵌套 預制鋼構件嵌套于方形截面的鋸木型木材中,螺栓貫通,主要用于頂蓋與梁之間的連接,解決結構固定問題(見圖6)。

圖6 鋼結構嵌套連接方式
1)體塊組合 根據村莊現有出入口道路尺寸及其周圍自然形態,靈活確定出入口的體塊組合方式。若周圍環境較低,可選擇單層組合方式,將所有功能布置于1層;若周邊環境較高,可選擇單元模塊疊加方式,增加使用面積的同時,強調出入口天際線形態。綜上,體塊組合采用縱向、橫向和上下3種方式(見圖7),模塊可根據不同組合方式及功能選擇單坡頂、雙坡頂和平坡頂。

圖7 體塊組合方式
2)功能組合 根據村莊出入口在社區中所處位置及不同時期需求,分為3種功能組合類型:①村莊主出入口 可滿足居民較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包括生活服務、衛生、文化、娛樂、交通等功能的組合;②村莊次出入口 可滿足居民基本物質文化需求,包括交通、生活服務、衛生、文化功能的組合;③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出入口 以滿足人流交通、阻隔外來人員出入為前提,可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服務和衛生功能。
3)實際布置 村莊出入口不僅是當地村民出入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村莊形象展示的重要節點,但是大多數村口大門樣式單一,且缺乏實用性。
通過實地調研,西烏素圖村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入口處較開闊,故單元模塊采用以橫向組合為主、縱向組合為輔的布局方式。立面上考慮原有民居形態,模塊單元采用與之對應的坡屋頂形式(或平坡結合)。功能主要滿足日常居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包括快遞驛站、垃圾分類點、生活便利店、安保管理等生活服務功能,滿足人行、機動車及消防車的不同尺度需求(根據具體使用需求可進行調整)。同時,基于彈性策略,考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方便封堵、關閉,以阻隔外來人員出入。車行出入口平時以小型車為主,雙坡形頂蓋通過液壓桿裝置抬升,便于大型車輛通行。開放和封閉狀態隨使用要求進行相應改變,內部空間和功能隨隔墻增加或減少、縱向或橫向布置,靈活調整組合方式和內部空間尺寸,充分體現彈性策略及柔性設計(見表1,圖8~9)。

表1 村莊出入口內部空間隨隔墻布置功能變化

圖8 村莊出入口開放狀態

圖9 村莊出入口封閉狀態
作為城市近郊村莊與外界的連通部位,村莊出入口是村莊門戶,也與村民生活密切相關。美觀靈活的出入口不僅可限定空間,起到引導及標識作用,還可在必要時實現關閉與開放的靈活轉換,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合理的村莊出入口設計不僅能美化村莊形象,還能激發人們良好交往行為,將村莊與城市友好連通、融合共生。
本文探討城市近郊村莊出入口從開放式公共空間轉向多元化、自治化、冗余化的空間限定與管理模式,并關注后疫情期間村民的切實需求,通過彈性策略及柔性設計,滿足人們不同時期的功能需求,營造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近郊健康智慧的村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