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工業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王一帆 萬仕蕾 何靖婭
工業建筑遺產見證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現代工業發展的軌跡,保護好現存工業建筑遺產對營造城市獨特的文化氛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研究由英國開始,且其提供較多可供參考的城市舊工業區成功轉型的案例。我國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在工業建筑遺產保護利用領域的研究較薄弱。
《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將工業建筑定義為:工業建筑廣義指用于工業生產、加工、裝配和維修的廠房,以及為之服務的倉庫、服務建筑、構筑物、工業設施和基礎設施。城市中一些專門用于手工業生產的建筑也屬于此類[1]。
工業建筑遺產的定義可從功能和時間兩層面進行界定。功能上是指過去曾用于工業生產,但因城市產業結構發展而被閑置的工業建筑,但作為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還可挖掘;時間上大多指建于19世紀末期,在現代化進程中,物質狀態保存相對完好的工業建筑。
1964年《威尼斯憲章》總結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歷史建筑的保護歷程,對建筑遺產的再利用強調了真實性與整體性兩方面保護的準則[2]。該憲章的頒布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性改造進行了規范。1994年,由世界遺產委員通過的《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中,對真實性概念也進行了敘述和明確。原真性保護的原則是工業建筑遺產保護再利用中理應重視的方面。
1964年,“建筑再循環”理論由美國景觀大師勞倫斯·哈普林提出。在美國舊金山的吉拉德里廣場更新實踐中對該理論進行了首次運用[3]。在此次實踐中勞倫斯對巧克力工廠原留存的部分建筑進行保留,對其建筑內部空間進行重塑,改造后用作商業與餐飲用途,實現了工業建筑的循環利用。通過對工業建筑的再循環利用,保存城市歷史信息的同時激發舊建筑的使用潛力,對城市生態、文化、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在頒布的《下塔吉爾憲章》中對工業建筑遺產的分級保護給出明確定義,列出評價工業建筑物分級的相關準則,以此為判斷標準對現存的工業建筑遺產進行分類。
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該發展理念的核心為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之間共同發展。工業建筑閑置后并未完全失去價值,隨意拆除重建將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損失,拆除建筑造成的大量建筑垃圾也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充分利用現有工業建筑,在減少重建建筑資源消耗的同時,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協調發展。
根據工業建筑的結構和尺度將其劃分為3類:單體大跨型、多層常規型和特異型的工業建筑。單體大跨型主要為用于工業生產的大型廠房,其內部空間尺度較大,開敞通透,便于內部水平空間靈活分隔,同時構建分層的豎向空間;多層常規型主要指多層小型廠房及廠區內附屬的辦公生活建筑,其內部層高相較于大跨型較低,空間較規整;特異型指滿足特殊工業生產需求的構筑物,如冷卻塔、筒倉等。外觀形式與常規建筑差別較大,空間形態各異。獨特的外觀形象盡管對改造利用有所制約,但可轉變為改造優勢,在保留原形態前提下,充分發揮設計師的創意靈感,打造城市的地標建筑物。
工業建筑內部空間的高度一般高于民用建筑,內部承重結構布局規整,多采用柱網承重方式,柱距和跨距比民用建筑大。此空間特點對改造再利用的結構限制較小,可借用內部框架結構對原有空間重新靈活布置,滿足新的功能需求。此外,工業建筑建設之初是為滿足流水線生產及光照要求,橫向開間通透,墻體上的門窗與屋頂天窗較大,采光良好,建筑內部空間有良好的視線感知能力。此外,工業建筑內部空間保留工業構件與工業材料,具有濃厚的工業文化氛圍,便于建成展覽館、博物館等對文化氛圍要求高的場所。
對工業建筑空間的改造利用改變了原有單一靜態的工業生產功能,合理的功能置入是提升工業建筑功能性、經濟性的前提:①功能置入應契合工業建筑的空間特征,單體大跨型空間可改造為展覽館、博物館、大型購物商場等場所,多層常規型空間可改造為辦公區、餐飲店、酒店等;②選擇合適的功能應從所在城市區域需求出發,并且盡可能設置多樣混合的從屬功能,創造多元化的功能價值,滿足不同年齡、生活背景人群的差異化需求,如奧地利維也納“煤氣罐城”更新設計中,設計者調研了場地周邊的現狀功能,充分了解周邊居民的改造意愿,置入購物中心、電影院、餐飲等混合功能,為附近居民提供設施齊全、業態豐富的休閑放松購物場所[4]。
空間重組是指最大限度實現新功能與現有建筑空間的適配,在建筑空間內局部采用增建或拆減方式創造新的空間類型。增建是適應性極強的改造方式,對建筑空間的局部增設夾層、坡道等布局形態。增建前應衡量原有的建筑結構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新增空間也應采用輕質高強度的建筑材料,如費城藝術博物館項目改造時,建筑師弗蘭克保留原有建筑的結構體系,通過隔墻、坡道及室內家具小品在內部創造新的空間形式,滿足博物館展示、教育功能。
拆減是指對建筑內部空間非承重結構墻體、樓板等構件進行拆除,以滿足新的空間秩序需求。拆減使原來的2層樓板合為1層,可形成建筑中庭、天井等高大豎向空間,豐富了內部空間形態。拆減時對原結構采取必要的加固,在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保證建筑整體的穩固性。如巴黎奧賽博物館由火車站改建,拆除火車站原有部分非承重結構,使內部空間跨度增大,滿足改造為藝術品展廳的使用要求(見圖1)。

圖1 奧賽博物館
工業建筑遺產的更新不應只停留在實體建筑層面,也應注重對廠區內整體工業文化氛圍的塑造。原有廠區肌理對整體空間工業氛圍的營造具有重要意義,肌理的延續是維持原有廠區規整空間界面的重要保障,避免新建建筑在道路空間上無序擴張[5]。可保留原有廠區內部的道路骨架,突出注重效率的工業道路特征。此外可還原工業生產場景,提升工業文化表達的話語權,將工廠具有特色的產品生產流程以互動體驗方式向參觀者展現,加深游客對工業文化的感知。對建筑內部保留品相較好的工業生產設備進行藝術化加工,使游客近距離與工業設備進行互動。標語作為語言符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對在墻體上留存的工廠文化標語進行保留并二次創造,將其轉變為美觀裝飾藝術,用文字展現的方式還原時代情節。如成都東郊記憶公園食堂的文化標語墻,將計劃經濟時代的標語應用于現代餐飲服務,游客在吃飯就餐時加深對工業文化的理解(見圖2)。

圖2 文化標語墻
當前,我國學術界對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價值已有充分認識,但對于保存及再利用的理論和方法還需深入研究。合理利用工業建筑遺產,加強改造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有助于推動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城市也必將進入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