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盧芷瑩 殷培峰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使公共醫療系統壓力激增,許多大型公共空間如酒店、體育館、學校等均在積極地進行替代性護理場地轉化,以完善醫療救援系統,為疫情控制作出巨大貢獻。在“大流動社會”時代,如何在人口高強度流動性背景下控制傳染源,成為防疫攻堅戰的難題。不僅如此,隨之而來的新冠檢測假陰性、無癥狀感染者的辨識問題等加大疫情防控難度,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管理控制體系,是優化未來城市抗疫設計的關鍵。
在我國現有新冠肺炎救治體系中,傳染病醫院、普通醫院、方艙醫院主要服務于確診患者與核酸檢測[1];部分中癥、輕癥患者會轉移到大型公共場館改造的替代性護理場所;高風險地區返回者通常安置在定點酒店進行集中隔離。在疫情嚴峻時期,無癥狀返鄉者與輕癥患者為避免在醫院交叉感染,傾向于居家隔離。然而,居家隔離有病情惡化、易傳染給家人的風險,且隔離效果隨社區管理水平、個人自覺性的不同差異巨大。
社區隔離點是城市防疫的基本單元,社區中心是基層服務的重要單位,應在疫情期間承擔更多的防疫職責。若能將社區中心在疫情期間轉化為臨時隔離點,以社區為單位控制潛在傳染源,為居家隔離者提供更安全的隔離條件與核酸檢測點,承擔部分公共醫療的職能,可更好地實現對當地居民和返鄉者的雙重保護。因此,本文基于開放建筑體系及其相關案例,分析社區中心的室內外平疫結合設計與改造策略,對未來社區防疫優化提出建議。
新冠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廣等特點,給公共醫療系統帶來巨大挑戰。如果能在社區層面控制游散在居住區與社會的潛在傳染源,把控防疫最基本單位——社區范圍內的風險與可能的負面影響,有利于疫情控制與防治。此外,相較大型傳染病醫院、大型公共場館改造的替代性護理場所,社區中心在空間、設施、環境上有其獨特的優勢[2]。
社區中心在疫情發生期間常處于閑置或關閉狀態,部分社區中心設有康復室、物資室,有利于形成防御等級較低,并可針對無直接確診接觸史、較高風險地區返鄉者的隔離點。社區中心多位于成熟的生活圈內,配套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部分配備的養老院、學校等大型公共場所在疫情期間封閉,不是民生活動的必須場所,必要時還可作為輔助社區中心改造的隔離點。
社區中心的給水排水、供配電、消防等設施齊全,周邊多配備體育鍛煉和社區醫療設施,設施韌性較強,可滿足基礎防疫等級隔離點的設施需求。室內場地一般裝修標準較高,無需大規模新建或改善場地,改造施工過程以加裝隔斷板、通風系統轉換等室內作業為主,對周圍居民影響較小,相較新建同規模傳染病醫院成本更低。
與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小區相比,社區中心建筑密度相對較小且空間通風性好,可降低感染的可能性。社區中心交通便捷,周邊道路交叉口多,流線多樣,出入口數量多,社區隔離較居家隔離的防疫條件更優越。社區中心規模通常與其服務社區人口和面積規模相匹配,合理改造后可滿足社區防疫需求。
社區中心從建設形式上可分為聯合建設和獨立占地,從建設時間及配套設施水平可分為舊式(2000年前建設)、常規(2000—2010年建設)和新型(2010年后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各類社區中心規模、功能、使用頻率、服務對象等差異決定其平疫轉化改造方式不盡相同。以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南海區桂園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沾化區老縣府社區活動中心為例,探討各類社區中心的快速改造措施。
新型社區中心配套設施完善,出入口和流線規劃得到改進,多建設于城市新發展片區,環境優越,道路寬闊,人流量適中。在改造過程中,應利用多個出入口和通道明確功能分區,使流線獨立不交叉,并根據需求改造周邊空地和大型公共場所,同時避免影響聯合建設的其他設施。
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建于2019年,為聯合建設的建筑,共2層,建筑面積約700m2,服務片區在防空疏散、應急避難問題上已有成熟規劃,周邊建有商圈、居住區、小學、辦公樓。在疫情期間可轉化的大型公共空間有小學、公園,必要時可封鎖海六路鄰近社區中心和燈湖小學區域路段,形成較大規模的社區隔離點。
社區中心的2個入口分布于南北兩側,共有2部電梯和2個樓梯。建筑原有功能分區明確,空間開闊,但流線有交叉。現擬將其改造為集隔離觀察、醫護辦公、核酸檢測于一體的社區防疫中心。
1層原為辦公區和服務區,改造后設置清潔區、半污染區與核酸檢測區,主要供醫護人員與核酸檢測者使用,如圖1所示。隔離區與核酸檢測區通過隔斷分隔,醫護人員從中部主入口進入后,通過消毒區即可進入清潔的醫護辦公休息區。半污染區內,醫護人員前往污染區與返回清潔區的流線分離,往返路線均設有更衣室,返回的醫護人員重新通過消毒區進入清潔區。分區應與醫療消殺流程相結合,切斷病毒傳播路徑,實現對醫護人員的保護[3],如圖2所示。

圖1 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1層分區改造

圖2 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1層流線改造
2層原為服務區和活動區,改造后分為隔離區、醫護值班區、污物暫存區和半污染區,如圖3所示。北側的1臺電梯與樓梯是醫護人員進入的通道,醫護人員環繞一周后從另一部電梯返回1層。2層的醫護值班室為清潔區,由于與隔離者接觸時間更長,醫護人員返回1層后仍需通過更衣室與消毒區,避免攜帶病毒。隔離者從1層南側入口進入,通過樓梯進入2層隔離區,如圖4所示。

圖3 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2層分區改造

圖4 南海區千燈湖黨群服務中心2層流線改造
常規社區中心的配套設施較完善,位于城市老城區和較早發展區域,15min生活圈條件較優越,社區范圍內有成熟的應急避難、醫療、緊急疏散規劃,雖然道路條件不如新型社區,但公共交通便利,周邊有體育館、小學等大型公共場所,人口密度較大。社區中心主要用于便民服務和活動舉辦,使用頻率高,有穩定的服務群體。在改造過程中,應依托社區緊急救災避險規劃,結合防疫需求,利用社區疫情期間閑置的大型公共場所,形成以社區中心為核心,向周邊輻射狀發展,覆蓋整個社區范圍的疫情控制與管理體系。若原社區中心具有重要的便民業務辦理服務,且為獨立建設、多層建筑并配有多個出入口,可為日常業務和服務辦公預留場地,并嚴格劃分隔離區和日常服務區,做好醫療消殺,在滿足疫情隔離條件的同時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桂園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周邊多為居住區,配有市場、學校、公園、醫院、車站等公共空間,能在社區范圍內滿足基本的居住、交通、購物、醫療、教育、娛樂、體育等需求。建筑的南側為主入口,北側建有1個次入口,出入口數量較少,難以滿足人群流線的完全分離,需增設入口。建筑內各有1個樓梯和電梯,二者相鄰建設。房間沿走道單側排布,采光和通風較好,但不滿足隔離區改造的“三區兩通道”原則,需增設隔斷劃分清潔區、緩沖區和污染區,打通房間形成新的通道。服務中心周邊可利用的公共場地有幼兒園、養老院和活動廣場,封鎖靠近車站與居民區的道路后可形成大規模的社區隔離點。現擬將社區中心改造為具有隔離防疫、醫護辦公功能的社區防疫中心。
桂園社區1~6層改造如圖5所示。1層原為辦公室與服務廳,改造后建筑內部東西兩側用臨時隔斷劃分為清潔區和污染區,分別用于物資存儲和核酸檢測。醫護人員從北側次入口進入,通過樓梯到達2層的醫護辦公區;隔離者從南側主入口進入,通過電梯到達3~6層的隔離區;檢測者從西側的原保安室入口進入,保安室增設暗門與其他房間連接。通過加設臨時隔斷,使隔離者與檢測者的活動區域分離。

圖5 南海區桂園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改造
由于建筑內交通體較少,且樓梯為三跑,樓梯井較大,難以將樓梯區域完全密閉。樓梯作為醫護交通體,劃為清潔區可遏制病毒傳播。防疫物資應存儲在清潔區以避免污染,由于醫護人員通過樓梯交通,設施搬運不便,故在1層和6層均設物資存儲區以應對防疫需求。從2層起,電梯的東側設置隔斷,將過道分為清潔通道和污染通道,樓梯附近過道為清潔通道。電梯密閉性較好,在東側過道設置隔斷,可使西側形成獨立空間形成隔離區,并打通房間形成隔離區的通道,實現醫護人員和隔離者通道的分離。隔離者和污物運輸共用電梯,均從建筑主入口出入,需在建筑周邊設置隔離帶,避免與附近居民接觸。
在隔離區,每層增設緩沖區用于醫護更衣,統一設置在樓層最東側。醫護人員進入需先通過樓梯到達各層清潔通道,進入緩沖區更衣消毒后再進入隔離區。醫護人員若要進入核酸檢測區,需先從次入口進入,通過樓梯至2層醫護辦公室,從房間增設的暗門至西側醫護更衣區更衣后搭乘電梯返回1層,通過消毒區后方可進入檢測區,并通過原路線返回。
老舊社區預留空間狹小,公共設施不完善,生活設施條件較差,為實現社區在疫情下的快速改造,不僅需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還需對社區內綠化空地、活動區域甚至集中停車區等空間進行綜合利用。
老縣府社區屬于典型的老舊社區,于1999年建成。小區由1個較大的活動公園和圍繞公園的多排住宅樓組成,社區中心處在中心位置,連接2個小區,使用頻率較低,常用于休閑活動。
社區中心東西兩側設置2個出口,分別為清潔區入口和污染區入口,社區活動室改造為隔離區,醫護人員從清潔區入口進入,在半污染區穿上工作服、隔離服、防護服,進入污染區展開工作;隔離人員從污染區入口進入隔離單元。在該建筑南側的物業辦公室有獨立入口,因此仍可保留其原有功能(見圖6)。

圖6 沾化區老縣府社區活動中心改造平面
建造集裝箱式隔離點具有建造周期短、投入使用快、可拆卸移動、建造回收成本低、建造地點約束性小等特點,是臨時性隔離的較好方式,可隨需求增減隔離箱數。僅靠社區中心改造不能完全滿足老舊社區的平疫轉換需求,需使用外部環境中可利用空間。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社區內暫時未出售的停車位較多,車庫及周邊場地可改造為隔離區;小區內廣場有一片樹林,可安置隔離集裝箱,形成隔離空間。
社區間的資源共享可提高社區的防疫穩定性,對于老舊社區在疫情下的轉型應盡力而為。若原有建筑空間無法滿足人員防護要求,其社區只需通過優化其內部設施、管理、流線,加強社區內的疫情防控,其社區層面的隔離防疫工作任務可交由鄰近社區代行,即需隔離人員交由鄰近社區進行隔離。因為外來人員數量具有不確定性,社區間隔離點間的互補是應對疫情的良策。
社區中心室內空間改造可引入開放建筑理論,將建筑的結構體(不可變體)與填充體分隔開[4]。保留室內的結構支撐體,改造范圍集中在建筑次系統,包括室內隔墻、空調、給排水等[5],填充體可根據使用需求快速改造和功能重組,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室外空間設計參照臨時裝配式建筑,其內部空間受預制結構影響較大,空間靈活性差,運用開放建筑理論可產生豐富的空間變化[6],在設計過程中遵循傳染病隔離點的要求和使用者需求進行功能分區。以下按照空間功能布局層級和設施設備層級的室內外空間設計和改造要點進行介紹。
1)根據傳染病隔離區改造的“三區兩通道”原則,清潔區、緩沖區和污染區需有明確劃分[7]。醫護的清潔通道應與隔離者的污染通道通過臨時隔斷完全分隔,避免空氣流通。
2)隔離區與清潔區應分別設置獨立交通體,故建筑內至少應具有2個垂直交通體系,且二者可通過臨時隔斷與建筑不同的出入口形成不交叉動線,方可滿足改造條件。
3)建筑設置多個出入口有利于人員動線分離,避免交叉感染。原則上醫護人員、隔離者、核酸檢測者應各有單獨的出入口,隔離區和檢測區均屬于污染區,無法和清潔區直接連接,需增設醫護人員更衣間或消毒間作為緩沖空間。
4)建筑應在設計階段融入平疫結合理念,在隔離區房間之間的墻體增設暗門,尤其是房間沿走道單側排布的布局中,可形成房間之間的新通道(見圖7)。

圖7 房間改造前后對比
5)醫護人員更衣間的區域應按照流線順序依次劃分為連接清潔區的“工作服一次更衣間-防護服二次更衣間-連接污染區”的緩沖間[8]。依照當地防疫等級與場地條件,可分離醫護進入隔離區與返回清潔區的路徑,并在返回的醫護人員更衣室內設置淋浴間,確保潔污分離。
6)室外使用的模塊化裝配式建筑,應選擇在社區內人流量較小、空間相對寬敞的區域建設,必要時可臨時占用綠化區域或活動廣場,在建造完成后限制人員流動。部分隔離點在不需要時可通過將集裝箱拆除搬運的方式,運往其他社區,滿足其需求,形成可移動的隔離點,加強社區間的防疫聯動性。
1)隔離房間內需單獨設置衛生間,可采用移動衛生間,集如廁、洗漱、沐浴功能于一體,采用成品定制,平時可作為社區的移動公共廁所使用。
2)房間應預埋排水管線接口,平時封堵,疫情時期可接入設備快速轉化為隔離房間。
3)空調通風系統需具有加大排風量形成負壓環境的能力,并預留安裝空氣過濾器的空間。若場地條件滿足,應將清潔區布置在自然通風上游位置,讓新風氣流在自然條件下從清潔區流向污染區。
4)給水管應選用防倒灌系統,排水系統應預留污水處理設施接口,疫情期間不可將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可考慮預建污水處理池,在對污物嚴格消毒處理后方可排出,污水處理池尾氣也應消毒處理后排放。
5)臨時隔斷采用鋼骨架、泡沫板等臨時活動板房材料改造,表面使用可防止細菌病毒附著的材料,施工簡單,方便后期拆除,并可循環利用。同時使用泡沫阻燃發泡膠進行縫隙填充,形成密閉空間。
6)集裝箱通過串聯式設計形成平面,建造層數根據需求變化,具有可復制性,建造效率高。
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醫療系統壓力激增,在后疫情時期,社區將承擔更多的防疫責任,在城市社區層面控制潛在傳染源,對于城市的防疫布局有重要意義。疫時改造以社區中心為核心,與周邊大型公共場所形成隔離片區,充分利用室內與室外空間,貫徹“三區兩通道”原則,重新分區和進行動線規劃,增設隔斷和改造房間,適應性調整配套設施和通風排水處理。在建筑設計之初,應加入平疫結合思想,設置多個出入口與垂直交通體系,房間增設暗門,預埋接口和管道,通風排水體系具備轉化為滿足醫用隔離區要求的條件,有利于短時間、少破壞、高效率地實現疫情期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