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通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0)
近幾年,基坑施工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建筑施工難度不斷增加,無論是特殊的地質條件,還是復雜的外界環境,對施工人員而言,均是極大的挑戰。另一方面,高層建筑及超高層建筑成為建筑主流,此類建筑對基坑支護的要求比傳統建筑更為嚴格。因此,圍繞支護形式與施工技術展開討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工程基坑平面呈不規則長條形,支護周長約1 451.7m,基坑開挖面積約74534.8m2,開挖深度為3.30~13.70m。該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屬于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本工程采用單排鉆孔灌注樁+錨索、灌注樁+鋼支撐、掛網噴射混凝土的支護形式,局部坑中坑采用土釘墻支護形式。止水帷幕為三軸攪拌樁。典型剖面如圖1,2所示。

圖1 單排樁+錨索+三軸攪拌樁

圖2 單排樁+鋼斜撐+三軸攪拌樁
本項目為老城區改造項目,項目西側、南側、北側城市道路既有管線數量較多,主要有水泥供水管線、煤氣管和雨水管。這些管線給項目施工帶來不少影響。
擬建場地為剝蝕殘丘與沖溝堆積地貌,東側、北側為剝蝕殘丘,東側醫院內路面高程40.000m。本工程基坑頂標高與醫院內路面高程高差達到4m,紅線處有漿砌石結構擋墻,屬松散結構,極易倒塌,且基礎埋深淺,與需施工的支護樁距離僅1~2m,施工安全風險大。同時場地東段為坡面,坡度45°~60°,高差4~7m,樁基無施工作業面。
據勘察揭露,擬建場地在鉆探深度范圍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石英片麻巖風化層,支護若采用樁基形式,則需深入中風化石英片麻巖、微風化石英片麻巖。而諸地層的硬度極高,取直徑1 000mm微風化芯樣軸心抗壓強度達到7 000kPa,采用普通樁機無法施工。
擬建場地西段為古河床,由北向南經過,據地勘揭露,基坑底部的隔水層厚度不均,局部由于隔水層厚度薄存在砂土中承壓水與上層滯水的聯系較強,基坑開挖時易發生突涌現象。
本工程共有支護樁961根,三軸攪拌樁共計766幅,降水井114口,土方總量約50萬m3,體量大,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結合工程地質特點,做以下施工部署。
1)支護樁及止水帷幕施工前,邀請具有專業資質單位對周邊管線進行探查及標記,并對影響支護施工位置的管線進行改造至不影響支護體系施工。
2)東側支護施工前,采用優質黏土分層回填、壓實至樁頂設計標高以上2m作為樁基作業面。回填土作業面頂寬度23m,回填高度6~9m,回填土邊坡按照1∶1.5的比例放坡,坡面掛網噴錨,頂面澆筑200mm厚混凝土面層作為防滲層(防止雨水滲透,發生邊坡垮塌)及施工道路(樁孔部位留出)。
3)針對東側和北側巖層硬度極高的現狀,經專家多次研討,最后決定采用潛孔鉆機進行引孔+大型旋挖鉆機(三一重工SR405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樁基施工。
4)針對地下水系豐富,極易發生突涌的特點,聯系設計優化將波紋管井改為鋼管井,以避免波紋管易變形及容易堵死影響降水效果。土方開挖中嚴格監測水位,嚴令禁止未降至作業面以下500~1 000mm前進行土方開挖作業。
5)嚴格按照GB 50497—201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規定及圖紙要求,并結合本場地內外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測,現場進行初次監測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施工。
因為巖層硬度極大,支護體系中支護樁施工應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大型旋挖鉆機的市場保有量較低,每臺鉆機的價格極其昂貴,一旦損壞,維修成本高,維修周期長,而且重新引進如此大型的旋挖樁機的難度極大,因此,施工過程中合理控制鉆進速度及轉動力度,避免卡鉆及鉆機損壞,否則對施工進度的影響極大。
2)大型旋挖鉆機的施工成本高,同時對作業面的承載力及操作面的大小要求較高,施工前應做好場地準備及協調,以避免窩工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3)鋼管斜撐區域支護施工過程中,留土區域需待地下室底板施工完成并達設計強度80%后,利用底板進行后換撐,方可拆除鋼管斜撐。
1)結合地質情況,西側古河段砂層較厚,降水井成孔設備應優先選用正循環回轉鉆進泥漿護壁鉆機施工工藝,避免此地質條件下反循環鉆機清孔導致發生塌孔。
2)井管下放完成后應在井管外圍四周均勻地投入直徑1~3mm連續級配石英砂,保證滲水效果,并起到反濾的作用,回填至底板底下1.5m采用黏土封管,防止雨水入滲。
3)成井后及時采用空壓機洗井,從濾管頂端至底端依次進行,井內水位應淹沒洗井頭,吹出孔壁的泥漿和管底沉淤,直到水清不含砂為止。
1)開挖前應核驗邊坡和基坑位置及開挖尺寸線,分區段開挖施工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平面位置、坑底標高、坑壁坡度、排水及降水系統,并應隨時觀測周圍的環境變化。
2)施工順序應遵循計算工況,開挖需遵循先撐后挖的原則,墊層隨挖隨澆,即墊層必須在見底后24h內澆筑完成;無墊層暴露面積宜不大于200mm,減少土體蠕變引起的變形。
3)土方開挖必須遵循自上而下的開挖順序,分層、分段按設計要求進行,嚴禁超挖;將基坑開挖造成的周圍設施的變形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4)基坑內所有的深坑開挖必須待普遍開挖深度的墊層形成并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方可進行深坑的開挖。
本項目的監測內容主要是地表變形程度、圍護樁頂位移程度、附近現有建筑沉降程度、深層土體位移、支撐軸力與地下水位變化情況。在開始挖土前,相關人員就應完成布設監測點的工作,詳細記錄初始數據,為日后對比及分析環節的開展提供便利。
監測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1)監測的范圍應考慮基坑深度3倍范圍內建(構)筑物。重點考慮基坑對周邊的管線、道路、房屋、人員的影響,開挖前應對周圍構筑物現狀拍照并檢查記錄。
2)基坑從開挖至回填前,需安排專職人員對基坑周邊進行巡查,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基坑安全,必要時進行回填。
3)首次基坑監測未完成前,不得進行基坑開挖。
4)在施工過程中,基坑邊坡頂部的側向位移與當時開挖深度比超過0.5%時,應密切觀測,并分析原因。若超過1.0%并不收斂時,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對支護結構進行加固處理。
5)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地下水位的監測。
通過以上的分析能夠看出,本工程深基坑支護的特點主要是周邊環境復雜和巖層過硬、地形復雜導致的施工難度大,在前期施工策劃階段,應當反復比選并調整方案內容,確保施工難點可得到相應處理,在此基礎上,對保護措施加以落實,通過動態管理與信息施工的方式,達到全面管控施工風險的目的。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夠保證施工質量,又可將施工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施工單位自然可以獲得更可觀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