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 王瑯
日前,A股五大上市險企中期“成績單”陸續披露完畢。
從半年報中看,上半年五大險企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放緩。五家險企上半年共實現保費收入15337.66億元,同比僅增長0.6%。A股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437.14億元,同比增長7.03%。
其中,中國平安凈利潤和保費收入雙雙下滑。2021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實現保費收入4222.1億,同比去年下滑5.17%;且在歸母凈利潤方面,僅實現了580億,比去年同期的687億大跌16%。
當前壽險行業改革進入深水期。五家上市險企壽險業務承壓,代理人規模及壽險新業務價值均現大幅下滑。
今年上半年,五家上市險企的個險渠道均現大幅減員,較去年年末合計減少超80萬人。壽險新業務價值增長同步下滑,新華保險、人保壽險下滑超20%。業內觀點認為,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的需求差異化,壽險面臨變局。當下各大頭部險企,發展高質量代理人隊伍已成業內共識。
上半年,五家險企保費收入呈現“四升一降”趨勢,共實現保費收入超15000億元。除了中國平安,其余4家險企均實現保費收入正增長。
五家上市險企上半年保費收入分別為:中國人壽4422.99億元同比增長3.5%;中國平安4222.1億元同比下降5.17%;中國人保3441億元同比增長2.2%;中國太保2231.86億元同比增長3.67%;新華保險1006.1億元同比增長3.9%。
凈利潤方面,五家上市險企盈利情況與保費收入相同,同樣是“四升一降”。共實現凈利潤超1400億元,同比增長7%左右。除了中國平安,其余4家險企均實現盈利增長20%以上。
財報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凈利潤409.75億元,同比增長34.2%;中國太保實現凈利潤173.04億元,同比增長21.5%;中國人保實現凈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34%;新華保險實現凈利潤105.5億元,同比增長28.3%。中國平安實現凈利潤580.05億元,同比下降15.5%。
持續對華夏幸福項目進行減值計提,是中國平安上半年業績受累的主要原因。報告期內,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估值調整及其他權益調整金額為359億元,對稅后歸母凈利潤影響金額為208億元。
對于此,平安集團聯席CEO姚波在發布會上指出,上半年對華夏幸福撥備占所有風險敞口比例達60%以上。目前在河北省政府的帶頭牽動下,與華夏幸福一起進行風險防范化解方案。平安作為債委會的委員之一會根據整個風險化解的進展,根據下半年情況調整撥備計提計劃。如果情況好轉,可能不用繼續計提,甚至還有轉回的可能。如果情況沒有明顯好轉,或者債務化解方案明確后,平安可能會繼續評估是不是需要再進一步地計提撥備。
壽險層面,五家上市險企上半年保費收入呈現“三升兩降”趨勢,凈利潤方面僅平安現負增長。
具體來看:2021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壽實現原保費收入3563.04億元,同比增長3.1%;平安壽險及健康險原保費收入2888.98億元,同比下降4.1%。新華保險總保費收入1006.1億元 ,同比增長3.9%;人保壽險原保費收入641.33億元,同比下降4.6%;太保壽險保險業務收入 1414.49億元,同比增長2.1%。
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凈利潤409.75億元,同比增長34.2%;平安壽險及健康險實現凈利潤297.85億元,同比下降35.1%;新華保險實現凈利潤105.5億元同比增長28.3%;太保壽險實現凈利潤128.73億元同比增長26.9%,人保壽險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4.85億元,同比增長17.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五家上市險企壽險新業務價值全部下滑。
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及健康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分別實現新業務價值分別為298.67億元、273.87億元、102.31億元、40.90億元、24.12億元,同比下降分別為19%、11.7%、8.9%、21.7%、25.2%。
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8.9%,降幅相對較小。其他四家則均呈現兩位數降幅,新華保險、人保壽險降幅超20%,足可見上半年新業務發展的艱難。新業務價值是保險公司每年銷售的新保單在銷售之初將未來價值貼現,也是保險公司特定的評價指標,可以視為壽險公司的業績引擎。
今年以來,代理人數量驟減成為行業最受關注的事件。僅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險企個險代理人隊伍規模較2020年末大幅收縮,半年減員超80萬人。
具體來看,截至2021年6月31日,人保壽險個險營銷員為24.9萬人,較2020年末的41.43萬人下降39.9%;中國人壽個險銷售人力115萬人,較2020年末的137.8萬人減少16.5%;太保壽險月均保險營銷員月均總人力64.1萬人,較去年末的74.9萬人減少14.4%;新華保險個險代理人44.1萬人,較2020年末的60.6萬人減少27.2%;平安壽險個險代理人數量為87.78萬,較2020年末的102.38萬人減少14.3%。
上半年行業代理人為何下滑如此之快?國君非銀劉欣琦、謝雨晟在分析報告中稱,“原先粗放式低產能的人力驅動業務模式完全失效,供需錯配導致低產能代理人無法將產品銷售給認知逐步提升的客戶,造成人力規模的脫落和新單的下滑。”
新華保險副總裁李源在業績發布會上坦陳,當下代理人有“四個不匹配”,即業務員隊伍和客戶的年齡不匹配;產品的供給和客戶的訴求不匹配;銷售場景和模式不匹配;銷售隊伍底層人員的收入和留存率不匹配。
“現在保險業務員不到3000元的人均收入是完全不匹配的。”李源表示,”改變具體銷售人員隊伍的收入,是我們接下來非常關鍵、重要的事情。”
業內觀點普遍認為,代理人數量下降趨勢在未來一段時期仍將延續。
近年來,整個壽險行業走到了十字路口。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的需求差異化,壽險面臨變局。與此同時代理人傭金制度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如傭金分配比例失衡、激勵短期化、利益沉淀于較高層級無法下沉等問題。大規模的存量代理人隊伍存在人力較虛、產能低下、留存率、舉績率低等問題。
面對增長困境,頭部險企強力推動個險渠道的營運模式轉型,試圖通過機制牽引推動代理人結構優化和渠道產能提升。當下發展高質量代理人隊伍已成頭部壽險公司的共識。
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從去年開始,中國人壽在增員方面不斷提高人員增員標準和招募質量。在實際工作中主動“壓實”隊伍質量,堅持專業化、職業化、數字化隊伍建設方向。
中國平安執行董事兼聯席CEO陳心穎近日坦陳,打造“高質量、高產能、高收入”的代理人隊伍至少需要3年時間,包括渠道改革、引入績優隊伍替換落后產能,涉及數十萬人,難度非常大。“希望大家衡量我們的成果,不只是看每一個季度的波動,我們明年有信心把這個模式的效果逐漸體現出來。”
太保壽險總經理、首席執行官蔡強表示,未來6至12個月內,他將關注公司活動人力、營銷員產能、客戶滿意度NPS三個核心指標。未來長期,將關注客戶重復購買率。
此外,新華保險副總裁李源表示,新華保險按照監管要求主動清虛人力,擠干水分,實現“真人、真保費、真價值”;強化優質新增,以“年輕化、專業化、城市化”為要求把好新人質量關。
國君非銀劉欣琦、謝雨晟在分析報告中稱,”渠道端以高質量代理人為主,多渠道差異化經營逐漸成為主流:代理人渠道核心滿足中高端客群的定制化需求,保險公司核心在于提升代理人隊伍質量,當前正歷經清虛、優增和高留的改革進程;對于下沉市場客群積極探索多元化渠道,通過銀保、綜拓、互聯網等渠道滿足高性價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