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凝 詹亞力 金衍 牛花朋
摘 要:行業特色高校作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既要堅持面向行業,又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針對目前行業特色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模式,形成了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的“五維一體”本研一體化培養體系;建立了符合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的運行機制。立足服務國家能源需求,為行業特色高校建設此類培養模式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行業特色高校;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
行業特色高校本研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提出和內涵。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堅持‘四為方針,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明確要求。教育專家郝克明(2004年)提出,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在各個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能夠創造和開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領域,在我國特別是在世界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1]。張淑林等(2016年)認為,新常態下的拔尖創新人才應具有全新的時代內涵:一流的創新能力、強烈的社會擔當、寬廣的國際視野[2]。
2.本研貫通培養的提出和內涵。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3],明確提出“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貫通培養優化了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增強了培養過程中科研活動的持續性和專一性,能夠有效提高培養質量和培養效率,更好地符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的長周期性特征。
3. 行業特色高校的機遇與挑戰。行業特色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和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面向行業發展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更加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重視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實踐能力。然而,行業特色高校在探索本研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了局限性和弊端。一是培養環境相對封閉,知識更替速度受到局限。本研貫通培養確保了科研活動的連續性和專一性,但相對封閉的學習和科研環境易導致學術近親繁殖,知識獲取會受到課程更新速度與層次差異的局限。打破學科間壁壘,實現跨學科技術與知識的交叉融合,促進原始創新和交叉創新成為本研貫通培養的一大挑戰。二是本研割裂,培養方案缺乏系統性和頂層設計。本研貫通培養的課程往往是本科—碩士—博士的拼盤課程,教學內容重復,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未能真正體現本研貫通培養方式的優勢。
“五維一體”頂層優化設計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體系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按照“本科階段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綜合能力、科學素養等方面全面發展,研究生階段注重自主探索精神、科技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能力”的基本思路,模塊化、遞進式設計本研一體化課程,重構形成了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建設、實踐創新、國際勝任力“五維一體”的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1. 本研一體化設計培養模式。貫通式培養模式下的培養目標不再以本、碩、博教育階段來區分,而是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按照知識架構、方法訓練和科學研究遞進式設計分段培養目標。大學前三年側重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知識積累和擴充,通過課程學習和經典閱讀實現專業基礎和學科交叉培養。大學四年級起通過實驗室輪轉、導師團隊指導、多課題參與等方式進行科研方案、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研究生階段強化學科專業特色,開展創新研究,參與重大重點“卡脖子”科學研究項目。
2. 本研一體化制定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作為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高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學校出臺了《本博一體化培養實施辦法》,依托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優勢學科開展試點,以此突破當前制度化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本科階段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基礎素質與能力,研究生階段注重專業素質、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為基本思路,構建了具有行業特色的模塊化、遞進式、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本研一體化課程體系。設置基礎+各學科應用數學類課程,遞進式信息技術類、外語類課程,注重對學生知識結構“既寬又厚”的培養。
3. 本研一體化建設一流課程。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堂教學是課程建設的主陣地、主渠道。學校建立了本研一體的階梯遞進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合格評估抬高“標尺線”,經常性水平評估建強“主力軍”,少量的選優評估為拔高點。試點打造精品示范課程,推動教學內容、方法改革,打造兩性一度專業核心課程群,發揮“金課”示范引領作用。搭建本研一體化課程平臺,打通本研課程體系的設置和選修界限,真正實現一張課表選課、上課。開展“線上教學優秀課程”評選活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激勵教師積極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總結推廣在線教學寶貴經驗。
4. 本研一體化的實踐創新培養體系。創新源自實踐,實踐促進創新。學術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交叉培養,實現創新能力螺旋式提升。堅持科教融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將最新的科研進展作為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講解,把科研活動打造為培養獨創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平臺。打造“創新能力培育—系統性科研訓練—創新研究”“技術攻關”本研一體化科研育人平臺。充分依托行業優勢,產教深度協同,將工程實踐與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并行設置與實施,創建了“基礎實踐(課內實踐+實踐案例)+專業實踐{校內實驗教學平臺(仿真)實踐}+應用實踐(校外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研究實踐(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四級遞進式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將創新創業、工程倫理和石油文化理論教學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將相關社會實踐融入實習實踐,結合學位論文研究,構建了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和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的研究生工程素養培養體系。
5. 本研一體化的國際勝任力培養體系。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建立和探索的過程中,國際化培養作為一種重要手段及途徑在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等教育水平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從奠定英語聽說讀寫基礎,提升學術語言應用能力,到提升科技英語寫作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形成了“基本能力培育—科技論文寫作—國際學術交流”遞進式課程體系。以重大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111”引智基地等科研項目為載體,聚焦中外院校特色學科優勢,建立了“一對多”“多對多”優質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構建了本科階段“新生海外訪學、高年級海外交換與實驗室研修”、博士階段“聯合指導、國際會議”等項目為代表的覆蓋各年級、貫穿全學程的實踐體系。
建立符合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的運行機制
1. 科學選才鑒才,實施遞進式大口徑選拔培育機制。本科生積極融入導師團隊,培養科學研究興趣。本科三年級末,由以博士生導師為主要成員的科研潛力考核小組對培育學生做出公正、全面的考核和科研潛力評價。本科四年級和博士階段貫通培養,兼顧本科畢業要求,重在科教融合,在導師的指導下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進行系統的學術訓練,提升學生學術創新能力。
2. 探索學制改革,形成全過程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分流與淘汰機制是提升博士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制度抓手。本研貫通培養模式改變了博士生身份從“入口”固化的現狀,為實施分流與淘汰提供了可能性,形成了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基于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全過程動態調整分流機制。學生進入導師研究團隊的時間前移至大學三年級,培養過程中師生可“雙向選擇”,一方面,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綜合考慮主動選擇分流;另一方面,前期的廣泛互動有助于導師更客觀、真實地鑒別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學術追求和創新潛力,從而真正培養出優秀的青年學術后備軍。對沒有創新潛質不適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實行靈活的“分流—補錄”機制,優勝劣汰、及時調整、適時補充。常態化分流或退出機制,為本研一體化學生個性發展修好后路,增強了本研貫通培養的動態性和靈活性,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又減少入選學生的后顧之憂。
3. 建立導師內在動力機制。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打通了導師提前發現和選擇有潛質學生的通道,提升了科研團隊凝聚力和導師早期育人主動性。本研一體化指導教師均為行業內知名度較高、科研能力強、對行業有強烈歸屬感的優秀博導,主持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確保為研究生提供重大科研課題平臺。
4. 建立“橫向協調、縱向暢通”的管理機制。本研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依托于學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要求本科與研究生兩個層次的教育管理制度、管理體系配合默契,銜接順暢。學校教務處、研究生院等職能部門在本研一體化培養方案制定、本研一體化排選課系統開發和設計、學分互認機制建設、學生管理、在線教學平臺的建設和使用等方面分工協作、相互補充。除了校級管理部門橫向協作,縱向在貫通培養機制建設上給予了學院充足的自主權,學院依據學科專業特色開展人才選拔、課程一體化設計等工作。
拔尖創新人才的本研貫通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適應新時期國家對行業特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新要求。貫通式培養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弱化了培養過程的階段化,符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作為典型的行業特色高校,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人才需求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體系,為其他行業高校進行此類培養體系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本文系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行業特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郝克明.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高等教育改革[J].當代教育科學,2004(17):3-5.
[2] 張淑林,李璐,裴旭.創新驅動 培養一流拔尖人才[J].中國高校科技,2016(7):6-8.
[3]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1)[2021-04-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4] 姚宇華.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框架、實踐探索與發展路徑[J].高等理科教育,2019(2):9-18.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