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紀序
“蘇州碼子”已經遠去了許久,但近來好像有點小熱度。一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紀錄片拍到老京張鐵路當年的石刻里程路樁,收集了幾塊,陳列在老車站月臺上,供人參觀,上面使用的數字就是蘇州碼子;二是前一陣子聽說出了一本書,書中的頁碼也使用了蘇州碼子。于是蘇州碼子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有人專程到檔案館來查詢,還有外地記者來電話問詢有關蘇州碼子的情況。由于碼子冠以“蘇州”之名,又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去年落成的蘇州新雙塔菜場,其裝潢裝飾上,把漢字也幻化成類似蘇州碼子書寫而呈現出來。
對蘇州碼子的認識,好奇歸好奇,興趣一過又歸平常。而真正有認識需要的人,特別是搞檔案開發利用的、研究經濟史的,就必須讀懂。歷史檔案中蘊藏著大量有關蘇州碼子的信息,不認識它,看著既像道教符箓,又像西夏文字,猶如天書,令人一頭霧水;一旦了解了,也就一目了然,稀松平常。筆者感覺有必要將多年來接觸到的蘇州碼子以及對其認識,總結、歸納一下。
蘇州碼子應該是舊時流行于民間的記數書寫符號,似乎從未進入官方視野。查閱《康熙字典》《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均未見收有其詞條。《現代漢語詞典》僅提到蘇州碼子這一名詞。只有《新華字典》在“碼”字之中,提到蘇州碼子,并列舉了1—5的碼子書寫形態。至于蘇州碼子起源于何時,演變過程怎樣,為什么冠以蘇州之名,都未作說明。
有人說蘇州碼子起源于宋代,有人說源于古代算籌。中國的算籌最晚于春秋時代已經普遍使用,直至元明時期被算盤取代。列表將蘇州碼子與算籌的書寫形式加以比較,可見蘇州碼子與算籌的雷同率近三分之二,其中1—4、6—9與算盤珠的擺放也極其相似。由此看來,蘇州碼子或許真的與算籌有淵源關系。
蘇州碼子的使用范圍,就目前所了解,主要在舊時傳統農業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商業過秤碼單、中醫老處方、農田租賃租冊和其他部分賬冊、商業票據、民間契約等。有意思的是,電報、鐵路是近代產物,而在檔案中清末的電報稿常常使用蘇州碼子作電報碼。而前文所說京張鐵路的里程路樁,也用蘇州碼子。只是社會越向前發展,蘇州碼子出現得越少,逐漸消亡。
1. 蘇州碼子的基本形態
從前的書寫方式是豎排、從右向左,而鑲嵌在豎排文字中的蘇州碼子則是自上而下、從左向右排列的,常常“組團”出現,甚至將一組數字壓縮在一個字符空間。
綜上所述,可見蘇州碼子是數字符號,而相隨的量詞也都是被符號化了的漢字。
上文介紹了蘇州碼子的基本形態、與其相對應的量詞,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還有一些問題必須注意,不然,今天的人們仍然無法真正解讀蘇州碼子。
2. 量詞的用與不用。當一組數據使用時,有的用量詞,有的不用量詞。一是電報碼,無需量詞。二是商品過秤碼單,有統一的計量單位,一般為斤,所以清單中不出現量詞。三是有些碼單只用打頭量詞,如土地面積以畝為單位,只用一畝字,余下數字自然就順著“分、厘”讀了。四是量詞全用。
3. 注意能核算的單據。在解讀蘇州碼子時,有些是能核算的,如票據、賬冊等,其中有的有單價,有數量,有總價。經過核算準確的,就是解讀成功,反之則還有不對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些出現概率極低的情況,在此就不細說了。
總之,認識蘇州碼子既難也易,主要是要多看、多認識、多積累,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