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媛媛
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科學家羅丹尼齊在尼加拉瓜海岸潛水時,曾有一個足以挑戰傳統頭足綱生物學的誘人發現。那次他不但觀察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美麗的章魚(另一位生物學家后來也說這是他見過的最美麗的章魚),而且這只章魚還正與同伴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巢穴中,而這是先前在所有種類的章魚中都聞所未聞的。
章魚無疑是一類非凡的生物:它們有三顆心臟和多個大腦,其智力可與烏鴉和大猿等眾所周知的聰明動物相媲美;它們可以解決多種謎題,可以使用工具甚至模仿其他物種;它們的視覺交流能力也是神秘而迷人的。但之前章魚一直都被認為是獨居型動物,總是獨來獨往。
那么,羅丹尼齊發現的這種章魚是怎么一回事呢?這種明顯屬于社群性物種的章魚是如此地令人難以置信,以至于大家都不太相信它的真實存在。羅丹尼齊的發現故事也逐漸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他在1991年發表了有關該物種的簡短記錄,但幾乎沒有人見過這一動物,沒有人能證實這份報告的真實性。這種社群性的章魚也從未被官方給予公開的正式描述(請參見相關鏈接:《無名奇跡》)。
科學家在潛水時,見到了一種美麗的章魚
不過,情況逐漸發生了改變。羅丹尼齊最初備受質疑的“傳說”,正逐漸被一些新的發現所證實。現在,有一種被稱為“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簡稱LPSO)的章魚被越來越多生物學家證實,確實是一種社群性物種。并且還有其他幾種章魚現在也被發現有社交行為。章魚家族驚人的聰明才智已經讓我們驚嘆不已,現在這些突破性的發現,更讓我們要重新評估這些迷人的海洋生物了。
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生活在東太平洋深達300米的沙泥海床中。雖然其名字里帶著一個“巨”字,但太平洋條紋巨章魚其實是一種小型動物,它那具有美麗條紋的身體長僅約7厘米,身體周圍揮舞著數條帶斑點的“手臂”,使得這種章魚看起來就像穿著“圓點連衣裙”。
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的壽命一般是兩年,雌性通常在第一年就產卵,與其他大多數章魚不同,這些雌性個體在產卵后并不會很快死亡,而是會與同類共同生活在一起。有時,這種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個體數量甚至超過了40只,就像一個小型社區一樣。
章魚居然也喜歡社群活動,這是一個讓人意外的發現
科學家發現,這種章魚明顯的社會屬性與它們的棲息環境有關。海底環境復雜,章魚們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巢穴也很費事。在典型的沙泥海床中,適合章魚營巢的位點非常有限,當有一塊適合的區域時,就會出現多只章魚共用一個巢穴或者多個巢穴堆在一起的情況,形成了“社區”或者“村莊”一樣的社群結構,這讓章魚彼此之間的互動也更緊密。科學家還發現,這些巢穴存在的時間要長于單只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的壽命,也就是說,巢穴有可能會被不同個體重復使用。
此外,有生物學家不但確認了之前羅丹尼齊的觀察結果,而且還發現:太平洋條紋巨章魚喜歡把觸手纏繞在一起,完成繁殖交配。這種章魚的雌性和雄性之間以一種更為復雜多樣、交流更為頻繁的方式反復相處……這進一步證明了太平洋條紋章魚并不是一種獨來獨往的物種。
太平洋條紋巨章魚通過特殊的交配姿勢獨占配偶
對于大多數章魚來說,在繁殖交配時,雄性會將由黏液包裹的精子——“精子包囊”傳遞給雌性,或是直接將精子包囊插入雌性體內。這些雌性章魚可以一次與多只雄性交配。但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繁殖交配的方式為面對面的、觸手彼此纏繞,這樣的行為方式似乎更有助于雄性保證它們能成功繁殖屬于自己的后代。
章魚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它們那令人驚嘆的智慧。那么,擁有社群生活的太平洋條紋巨章魚會是更加聰明的章魚么?
我們已經知道,章魚以不同尋常的方式處理信息,它們的大腦遍布全身。每個觸手和視覺系統都有自己的“迷你大腦”,可有效地處理各種信息,這使得章魚可以同時進行多項任務。章魚的每一只觸手可以在頭部進行其他活動時自主探尋或處理食物。在實驗室中,科學家已經拍攝到了太平洋條紋巨章魚偷偷爬到一只蝦的背上,再拍拍它的“肩膀”,讓這只蝦在被“擁抱”中嚇了一大跳。這似乎顯示,這種社群性的章魚具有不同凡響的高級認知和智慧。
不過,章魚的智慧也許和我們人類是有所不同的。當它們在執行復雜的任務時,可能并不會仔細權衡并制定策略,而是只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即僅僅以“獲得好結果”的原則做出各種行為。我們目前還并不知道:章魚們看似復雜的行為是被高級的智力所支撐的,還是只是利用一些簡易的認知來控制這類行為?換句話說,章魚各種令人驚嘆的行為背后所反映出來的“高智慧”也許并不是它們真實智力的寫照,而可能都只是些“假把式”。
但有科學家認為,很多種章魚確實表現出了非凡的學習能力,這也顯示章魚的大腦里一定在組織各種信息。然而,為什么這些章魚都沒有表現出復雜的社會行為?問出這種問題本身可能有一些“人本位”的錯誤,我們總是站在人類的角度去為各種動物思考,雖然不同動物都有著它們自認為的最優生活方式,社群性有其重要價值,但也會帶來競爭和壓力。
即使如太平洋條紋巨章魚這種社交型的章魚,它們其實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擅長互相交流。例如,它們就不擅長識別不同的異性。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在壽命短和沒有太多世代重疊的情況下,留給章魚們演化出復雜社群互動的機會其實都是非常有限的。
所有這些研究現狀也表明,即使這些生物身后還充滿著無窮的奧秘,但現在還沒必要就將它們稱為“海底外星人”,也不用擔心會出現“超智能”的章魚并占領人類社會。章魚們仍然只是如此迷人的水下小小生物,對有關它們更多智力和行為的真相,正等著我們去探索。
章魚的大腦遍布全身,每個觸手和視覺系統都有自己的“迷你大腦
太平洋條紋巨章魚(LPSO)至今還沒有正式的學名,即分類學中的“拉丁名”(以拉丁文書寫的兩個單詞,前一個為屬名,后一個為種名)。它的發現者艾瑞迪奧·羅丹尼齊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向史密森學會寄送了這種章魚的標本。研究人員在那里對這種章魚進行了官方的描述并給它起名為“Octopus spilotis”。但羅丹尼奇稱,對于太平洋條紋巨章魚的描述一直處于“印刷中”,卻從未正式發布。有科學家曾建議工作于圣塔芭芭拉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頭足類動物學家霍克伯格幫助給這種章魚定名。霍奇伯格是一位偉大的命名學家,但遺憾的是在其退休之前,太平洋條紋章魚仍然沒來得及獲得它的正式學名。
章魚、烏賊和魷魚是三類不同的海洋生物,都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蛸亞綱(二鰓亞綱),它們是進化樹上的“近親”。章魚屬于二鰓亞綱中的八腕目(章魚目),無須亞目,章魚科。八腕目(章魚目)有兩個亞目:無鰭亞目和有須亞目,共包括289個物種。最古老的章魚化石來自一種生活在2.96億年前的動物——比恐龍早數千萬年。
章魚是海洋中最神秘的生物之一,以擁有八條觸手和球狀的腦袋而聞名。章魚擁有三顆心臟,其血液是藍色的,它會噴射黑色的液體迷惑和攻擊掠食動物。章魚沒有骨骼,可以在狹小的空間里擠進擠出。最令人驚嘆的是章魚的智力,據說它們和家貓一樣聰明。有人曾觀察到,有章魚甚至還會使用工具。
章魚三分之二的神經元都集中在觸手部分,而不在頭部,每一條觸手似乎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章魚在用一只觸手專心探索洞穴尋找食物的同時,還可以用另一條觸手敲開貝殼。科學家研究發現,章魚的觸覺十分靈敏,大多數章魚觸手的底部都有吸盤,吸盤上的感受器可以品嘗所觸摸到食物的滋味。
章魚是食肉動物,食物包括蛤蜊、蝦、龍蝦、魚,甚至鳥類。章魚通常會撲向獵物,用觸手將其包裹起來,然后將獵物拉進嘴里。章魚的游泳速度很快,但它們更喜歡在海底慢慢爬行。
可悲的是,章魚交配后不久就會死亡,因此,章魚的壽命很短,有些物種只能活6個月左右。其他物種,如北太平洋巨型章魚,可以活5年之久。通常情況下,體形越大的章魚壽命越長。
科學家正在研究罕見的太平洋巨型章魚
(方陵生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