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順顯



摘 要:交通運輸部及各省交通運輸廳每年推薦優秀交通科技成果,并開展大量的公路建設示范工程,“四新技術”的選用成了管理者和建設者的難題。本文分析了國內外研究學者的適宜性評價模型,在大量調研綠色公路政策、示范工程、規范標準和科技推廣成果后,建立基于的綠色公路“四新技術”適宜性評價標準,綜合選用了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關鍵詞:熵值法;綠色公路;四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U415.1?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24-0070-03
Research 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Four New Technologies" of Green Road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PENG Shunxian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Guizhou Highway Bureau , Guiyang Guizhou 550000)
Abstract: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the departments of provincial transportation at all levels recommend outstanding transport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very year, and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projects on highway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However, the selection of "four new technologies"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managers and build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on green road policy, demonstration project, standard and technological promotion results,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four new technologies" of green road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ntropy method is comprehensively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Keywords:entropy method; green road; four-new technology
近年來,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碳排放在全世界范圍內快速增長,而我國貢獻了28%的碳排放總量,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交通運輸系統消耗了全球大約1/3的能源,并且還有逐步上升的趨勢,至2017年,交通運輸已超過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成為全球第一大耗能因素。
“十四五”規劃將出,不斷轉變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得我國公路建設也在轉型發展,在交通建設的進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日益被重視,對我們傳統交通行業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摒棄傳統粗放的擴能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節能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國家推進綠色交通、節能低碳發展以及落實行業低碳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Mehrbakhsh 建立了一個主要基于人的知識與經驗的綠色建筑性能評價方法,評價系統的指標分為三個大方面:社會類、經濟類、環境類,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邏輯法評價各個指標及綜合性能水平[1]。Chang等基于根據層次分析法(AHP)構建適宜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模型[2]。嚴靜以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詳細討論了權重問題[3]。李聰對事先采集的樣本數據進行處理,采用逼近理想點法進行計算,通過對比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確定樣本集中的正負理想點,建立了最優化函數并對其進行了求解,得到了多指標的權重及各個方案的綜合評價結果[4]。國內外,應用多指標和多因素的評價方法占比較大,各國學者采用較多的有模糊綜合評價、AHP和主成分分析法等[5, 6]。
通過調研國內諸省綠色公路建設情況可知:現階段中國綠色公路建設已初具規模,全國各省市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景觀公路、低碳公路、生態公路示范工程,我國將“四新技術”理念應用到綠色公路建設全過程中并創新實踐。理念創新立足公路交通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強調節能減排、資源節約、服務提升、智慧高效在公路建設中的重要性;技術、工藝創新強化對先進技術的開發引進,為綠色公路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如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新能源技術、鋼結構橋梁、充電樁與加氣站、ETC技術拓展、新媒體信息技術、污水處理改進工藝、工程沿線綠色防護、拌和站油改氣等;材料創新加強清潔材料、功能型材料的應用,如溫拌、冷拌冷鋪瀝青混合料,粉煤灰、煤矸石、礦渣及隧道棄渣等的循環利用,降溫路面、尾氣凈化路面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發。
1 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交通運輸部、浙江省、湖北省等地印發的關于綠色交通發展指導意見、建設技術指南等政策和規范。同時,參考借鑒張正一、王新崎[7,8]等人以綠色理念、生態保護等7個方面構建綠色公路評估指標體系。
綜合上述各類評價體系和指標,結合公路工程特點、建設條件及資源,為適當簡化評價內容,便于操作,本文從公路建設全壽命周期出發,以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建立安全舒適公路環境為目標,建立綠色公路節能減排技術評估體系框架,從科技創新、經濟成本、安全智慧、綠色節能、適宜性、服務管理等6個方面開展評價。該體系包括6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評分標準分為三個等級,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