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有大學生家長,聽我講抑郁癥的診斷,下課來問我:“家里孩子被診斷患了抑郁癥,但如何判斷他是真的抑郁癥,還是因為現在有太多負面信息的暗示,只是自己嚇自己?”
“您是說,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沒到生病的程度?”
“說不定是這樣。”
這是質疑醫生的專業,我想,醫生已經判斷過了,雖然不能排除誤判的可能。
“你們有什么想法?”
她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抑郁癥太害人了。如果生了這個病,孩子要停學治療,代價太大了,搞不好還得留級。如果不是抑郁癥呢?家長舒了口氣,那就不用這么麻煩了。
原來如此,我理解了她為什么急于得出這個判斷。真正讓她擔心的是“停學休養”這種可能。我問,你是不是害怕讓孩子停學?她猶豫了一下,點點頭,“如果真的是為了治病,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就怕孩子不是病,還讓他辦停學,那就損失大了”。
我說:“就算不是病,停一段休息休息也可以啊。”
她覺得奇怪:“都沒生病,為啥還要停學?”
我說:“因為孩子累了,想休息。”
無論是不是生病,人都有權利休息。
我猜,讓孩子休息是這位家長不愿設想的一種可能,但也是無從回避的現實:不管是不是生病,孩子累了,負擔超出生理限度,所以需要休息。給他的累打99分或101分都沒有什么差別,無論醫生把這個診斷的線畫在哪里,都不會改變孩子的現實體驗。人餓了要吃飯,累了要休息,不都是天經地義的需要嗎?可惜,現代人越來越不敢休息了。休息就可能落后,只能在現實中咬著牙拼命死磕。
對于年紀輕輕的孩子,家長始終不放心,也許是怕孩子太容易對自己手軟,情不自禁想替他們做主。但我想說,對于大孩子而言,家長越俎代庖的姿態有可能產生反作用。那就不再是休不休息的事了,孩子首先要捍衛自己“說了算”的權利,為此他必須證明抑郁癥是真的。別的事他說了不算,但是病沒病,病到多嚴重是他自己說了算的。
我后來給這位家長一個建議,請她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畢竟這是他自己的青春,他的人生。
我特意叮囑這位家長,盡量淡化“診斷”。這件事說到底是一道選擇題,醫學上是不是有病,倒沒那么重要。沒病的人也可以暫緩學習和工作,生病的人也可以選擇輕傷不下火線。
過了幾天,收到這位家長的來信:“李老師,我按照你的建議跟孩子談過了。確實如你所說,孩子是懂事的,我把做主的權利交給他,他反而猶豫了。他對未來是有打算的,他也怕停下來耽誤時間。”
過了幾天,又說:“已決定,換到××醫院再檢查一次,如抑郁癥的診斷不變,就停學。謝謝老師!”
讀罷嘆息一聲。我能想象他們的為難。我見過很多疲倦的孩子,說要休息,其實并沒有膽量真的不管不顧。下不了決心的時候就擲硬幣。有時“抑郁癥”就是那枚硬幣:真是病,太好了!那就是天意要我休息!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地讓自己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