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名取芳彥
意識不到自己內心想做什么、為什么那樣做的人,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產生同理心。
關于這點,我大學的心理學老師曾說:“要想了解人心,應該大量閱讀小說,而不是上心理學課。小說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比心理學更有助于理解人心。”時至今日,我仍然非常認同這句話。
經常聽到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而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也不知如何應對。
有多少孩子能體察父母的心情呢?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從未養成體察對方的習慣。因此,他們長大后也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對其他人的所思所想毫不在意,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
我非常喜歡下面這句話:“為什么有人喜歡說自己是神經質呢?”句中的“為什么”問得好,其意不是否定神經大條的人,而是與他們交流感到溫暖、豁達的心情。如果是病態的神經質,周圍的人要盡量給予理解。而說自己是神經質的人,是希望對方多一點耐心,言外之意是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接受自己,所以這樣的人有時會引起對方反感。
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是人之常情。即使整個世界與你為敵,只要有一個人理解自己,就像得到數萬援軍,心理也會變得強大。但是,拼命想尋求理解、認可,反而會讓你的心量變小。
與其如此,不如嘗試成為別人精神上的強大支柱,反而可以讓自己心量增大,內心安寧。
讓別人喜歡自己的捷徑,就是先去喜歡別人。
同樣,想讓別人理解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好好地理解別人。想成為一個理解他人的人,要不先試著讀一些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