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migre
開了幾個月共享單車的會員,我幾乎每天都會騎自行車。當然,我天天騎的目的,肯定不是要把本騎回來那么摳,只是出于一種愛好和需要。
工作日,早上上班剛下地鐵,如果看到附近有共享單車,我會騎著去公司;下班時,如果公司樓下還有共享單車,我會騎著到地鐵口。就這樣,一個月只要十來塊錢,我就能縮短我的通勤時間,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去干我喜歡的事。
和步行相比,騎自行車的確輕松得多,畢竟多了個代步工具,可以省力。踩上它,我就像給自己裝上了“鰭”。我在街道上穿行,就像魚兒在海底遨游。利用它我可以走得更遠。
我還喜歡騎自行車的一點是:早晚都坐地鐵太沉悶。不知什么時候,人們被統一驅趕進了地下,每天坐著擠滿了人的地鐵來來往往。
中午陽光正好。騎自行車是對我早晚坐地鐵的一種補償,加上它是一輛共享單車,我沒有保管它的壓力,不需要對它付出多余的情感成本,用完就放在一邊。因此,我可以全心全意踩著車,看著地表高高閃閃的建筑、隨著季節變化的花草樹木、市中心的噴泉,或者不經意路過我卻愛“嗶嗶賴賴”的灑水車。
邊騎我還會邊給自己“加戲”,將踩踏板的節奏稍稍調整,假裝自己踩的是輛小破三輪,又假裝自己是個大街上的小貨郎,邊踩自己邊小聲念著:“蟑螂藥、螞蟻藥、臭蟲藥、粘鼠膠,臭腳克星……”
主動為單調的生活找點樂子,生命中和我相遇的,就不再像在地鐵里、辦公室里、電梯里只是遇到人頭那么單調。
我蹬的每一腳,都是使的我自己的力氣,因而我能感覺自己是活著的。
我體驗著“御風而行”的感覺,并將自己從工作中解放出來。每天中午,我會像翻牌子一樣選擇一輛阿黃阿藍或者阿綠。上去蹬第一腳,忘掉上午所有的煩惱;再蹬一腳,“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我仔細感覺著那種由地面和輪胎之間摩擦而產生的阻力,這能讓人變得專注,甚至能讓人產生一種自由的感覺。
自由的感覺來源于受阻,一定的阻力反而讓我咂摸到了生活中難得的自由。
因為自行車的存在,相同的時間內我的活動疆界得以大大擴展。這樣說吧,公司周圍方圓一公里的彎彎拐拐、是哪條路、有什么吃的,基本上都被我摸透了。其中,我光臨最多的除了吃的,就是市圖書館。
中午的兩小時是自己的,我經常趁機溜去圖書館借書。行程六到七分鐘,比走路要快得多。而路上逗留的時間短了,可以在圖書館溜達的時間就長了。圖書館有8層,目前我借過將近80本書。因為有還書壓力,所以大部分我都看完了。
因此,通過一輛自行車,我在拓展我能抵達的物理邊界的同時,將觸角伸到了人類的精神世界。除了借書,前陣子圖書館還舉辦了拉斐爾的作品展出。中午,我趕在最后一天展出前把展掃了一遍。
現如今,“內卷”這個詞被周圍的人提到很多次,更成了一種風氣。對我而言,讀書、看展以及騎自行車是我精神“躺平”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