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焊槍,能在眼鏡架、金項鏈上“引線繡花”,能在紫銅鍋爐里、電機輪骨架上“修補縫紉”,也能給導彈、戰車、潛艇“把脈問診”……不管什么材質的焊接件,不管多么復雜的工藝、多么嚴苛的標準,只要艾愛國出馬,就基本沒有拿不下的焊接活兒。
不久前,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下稱“湘鋼”)的焊接顧問、湖南省焊接協會監事長艾愛國榮獲“七一勛章”。在艾愛國50多年的焊工生涯里,他還先后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他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集豐厚的理論素養和操作技能于一身,攻克數百個焊接技術難關。作為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他傾心傳藝,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
1968年,還在攸縣黃豐橋公社插隊當知青時,18歲的艾愛國已顯露出要強的個性。
知青要扛樹,暗暗比力氣。人家干8個小時,艾愛國總能干上10個小時;別人扛50公斤,他偏要多一些,直到有天扛了截86.5公斤的木頭回來,立下不敗戰績。
1年后,湘鋼招工。攸縣本來沒名額,公社的干部、知青和貧下中農們卻推薦他:我們有個小艾,是“拼命三郎”……
艾愛國就這么成了一名工人。“當工人就一定要當個好工人,既要鉆研技術,在思想政治上也要追求進步,爭取早日入黨。”進廠前,父親囑咐他。
圖/新華社
剛入廠,艾愛國是個管道工。沒多久,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前來支援湖南湘鋼建設。當看到來的焊工師傅們,身背氧氣瓶、手拿焊槍、頭戴面罩,將高爐裂縫“焊”在一起的場景,他就對焊接這一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想跟著師傅們學藝。
為學藝,艾愛國主動攬了不少活兒。背著重80多公斤的氧氣瓶,健步如飛。遇到野外作業乙炔發生器需要注水,他就主動承擔挑水的活,1公里路,來回能走2趟,挑上4大桶……
勤勞主動的艾愛國,得到了師傅們的另眼相看和格外關照。白天,他跟著師傅們學藝,晚上就自己借來工具反復琢磨試驗。
半年過去,湘鋼招焊工。這次,艾愛國成功轉崗,拜北京師傅學焊工。
“啃”下氣焊技術,又開始鉆研電焊技術。沒有面罩,他就拿一塊黑玻璃代替……條件艱苦,卻沒能阻擋“拼命三郎”學習的熱情。
1982年,艾愛國以8項考核全優的成績,考取了氣焊、電焊合格證,成為當時湖南省湘潭市唯一持有兩證的焊工。
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這種風口是煉鋼高爐輸送焦炭粉的核心裝置,這一零部件在當時國際市場上價格特別高,并很難買到。國產舊有零部件不耐高溫,短則十天,長則兩個月就需停產更換,嚴重制約國內鋼鐵企業發展。如何將風口的鍛造紫銅與鑄造紫銅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是項目的一大難題。
原冶金工業部只讓湘鋼負責紫銅風口的鍛造和鑄造任務,把最棘手的焊接任務交給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其他大鋼廠完成。
“人家能干,我們為什么不能干?”還是普通焊工的艾愛國找到上級,主動請求試一試。他大膽提出了當時在國內還未普及的“手工氬弧焊接法”設想,并撰寫了一套焊接工藝方案。
近一年的鉆研,上百次的反復試驗,練出了“手感”的艾愛國,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上線”焊接。
那天,他站在高溫高爐旁,足足焊接操作了6個多小時。可結果并沒有如他預想的那樣,最終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他,開始復盤總結經驗,并連夜給課題攻關組負責人上交了自己的分析報告,請求再給一次機會。
又是100多天的研究摸索……1984年3月23日,艾愛國記得很清楚的日子,那天,原冶金工業部再次批準他所在的湘鋼進行試驗。
500℃、600℃、700℃……艾愛國用石棉板擋住不斷加熱升溫的火焰,用石棉繩纏住焊槍,戴著石棉手套努力了2個多小時,成功焊接了“高爐貫流式”新型風口的紫銅容器,實現了操作技術重大突破。
此后,艾愛國寫下了《鎢極手工氬弧焊紫銅風口的焊接》,并憑借該論文和攻關期間的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后來,艾愛國又主持了焊接領域的諸多重大攻關任務。支援首都鋼鐵公司制氧機安裝,推動中厚板X形坡口對接埋弧焊工藝創新,幫助解決我國某大型設備0.2平方米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難題……艾愛國累計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
徒弟歐勇還記得,1996年3月6日,是他進廠的第一天。聽說組里分配的指導老師是艾愛國,心里忐忑不已:艾愛國當時已是湘鋼的一張名片,名氣這么大的師傅過來指導,怕是很“高冷”吧。
吃過中飯,開始下雨,大家走在屋檐下,忽聽到有人打招呼:“艾師傅,您好!”歐勇一抬頭,艾師傅迎面走來,身穿工裝,身上沾了一些污漬,個子不太高,滿臉笑容,朝大家揮手:“歡迎你們啊,好好干!”
之后20多年,歐勇眼里的艾師傅,便一直是這身打扮,藍灰工裝、翻毛皮鞋;也一直是這般親切的性格,有人請教技術問題,知無不言,不知疲倦。
剛入行的年輕人,碰到耐心的師傅,哪里肯放過這樣的好機會?不管是廠里的員工、工程隊的小伙還是合作企業的技術團隊,大家見縫插針請教問題,將艾愛國的空余時間擠得滿滿當當。艾愛國也樂在其中,一說起焊接,就精神十足。
“艾師傅好像從來沒有累的時候。”歐勇說,新焊工搗鼓了半天沒長進,看到艾師傅下班回來,趕緊請教,艾師傅便一身汗臭味,蹲在旁邊,拿起焊槍手把手教。
“只要肯學,我就教。經驗不教給大家,不就浪費了嗎?”艾愛國欣賞有干勁的年輕人,愿意為他們盡可能地創造學習條件。
近年來,艾愛國著力無償培養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先后向200多人傳授焊接技術。他常說:“做好傳幫帶,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傳承,是我的責任。”
艾愛國連續多年堅持免費給個體戶、民辦企業的焊工培訓上課,每次都是“滿座”。他開啟“在線答疑”模式,所有工人都有他的微信,有事找他,他總是有問必答。
退休以后,艾愛國被湘鋼返聘為焊接顧問。如今,已經71歲的他,每天仍舊忙碌在克難攻關、傳技授藝的一線。“井水取不盡,力氣用不完。”他要把這門手藝繼續往下傳。(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