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莉
(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黑龍江大慶163000)
大慶天然氣年產50×108m3,是油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深層天然氣產量31×108m3,是大慶天然氣開發的主力氣田。近年來,深層天然氣鉆井,通過持續攻關,打造了以氣體鉆井、液動旋沖工具、渦輪鉆具等技術產品為代表的先進提速技術,鉆井速度逐年提高。但總體經濟效益不高,尤其是中下部地層進尺僅占30%,但周期占70%,是制約大慶深井提速提效的一項主要因素。因此,重點攻關中下部地層,開展技術完善、適應性評價以及集成應用,是實現大慶深層提速提效的重要技術手段。
一是各單項技術不同區塊、不同層段應用效果差異大,工具的穩定性和使用的針對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相同型號的液動旋沖工具在徐深6井區兩口相鄰井,實鉆效果差異大。徐深6-306井泉二段—營城組(井底),僅用2只鉆頭,平均進尺550.45m,平均機械鉆速5.70m/h;徐深6-302井泉二段—營城組,用6只鉆頭,平均進尺180.31m,平均機械鉆速2.52m/h。
二是多項技術集成應用度不高,存在單項技術應用效果好,但整體綜合應用效果不明顯的現象。如:宋深9H井的直導眼井采用多種提速技術,鉆井周期僅86.77d。而鄰井宋深10井主要依賴液動旋沖提速,雖然該井段提速54%,但鉆井周期達到100.21d。
三是大慶深層地溫梯度高,上下溫差大,鉆井液、水泥漿性能控制難度大,助劑種類多,且多數依賴外購,費用高。如:鶯深6井三開起下鉆后,終切高達20Pa以上,開泵循環時間長,且不利于井壁穩定;在升深1-斜3等井多次出現工具失效導致的回接插入失敗、座掛失敗等情況,造成后期拔套管作業。
四是大慶深層天然氣鉆井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液動旋沖、渦輪為主的提速配套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但在鉆頭、抗高溫鉆井液、固井方面與國外先進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
針對松遼盆地深層巖性差異大的特點,開展了以巖芯室內實驗為基礎,以測錄井單井分析預測技術為依托,以地震反演技術為推演手段的深層巖性、巖石可鉆性、三壓力及裂縫/破碎帶預測研究,以此進行工程設計各部分優化,形成了一套集“地質預測、工程優化”為一體的綜合提速技術,提高了鉆井工程設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通過鉆前綜合預測分析,一方面對井身結構、鉆頭選型、鉆井參數等開展針對性優化設計,提高鉆井施工效率;另一方面可根據裂縫形態和發育特征,提前50m采用針對性的隨鉆堵漏措施,降低實鉆過程中井下漏失風險,保證施工安全。
為了提高鉆前地質預測的時效性,優選了表1中的深層重點區塊,開展井震結合的點—線—面—體的分析研究,形成目標區塊地質綜合數據體,巖石可鉆性計算模型與室內試驗數據平均相對誤差7.48%,相似巖性頂面埋深平均相對誤差1.12%,相似巖性厚度平均相對誤差1.78%,孔隙壓力預測平均相對誤差6.66%,破裂壓力預測平均相對誤差8.85%,實現了區塊內布井可迅速提取地質資料,及時進行施工方案優化,提高生產效率。

表1 推廣范圍
結合勘探目標和提速需求,依據井身結構設計標準和井控細則,在保證鉆井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系統開展了井身結構優化研究,考慮地質及提速等方面,較前幾年優化了各開次下深,并增加了雙城區塊的研究,確定了圖1中的五種主要的標準井身結構,實現了“降本增效”。

圖1 標準井身結構
針對深層火成巖、致密砂礫巖地層特性差異大的特點,在巖石力學參數預測基礎上,統計分析不同巖性地層鉆進難易程度發現,大慶深層“難鉆巖性”主要為礫巖、流紋質角礫巖、流紋巖。在深層難鉆巖性中礫巖、流紋質角礫巖、流紋巖的可鉆性最差,且抗壓強度較高,其中流紋巖可鉆性最差,抗壓強度最高。在此基礎上,依據PDC鉆頭吃入極限理論(抗壓強度≤18000psi)和地層含礫情況,建立了大慶深層各區塊常規PDC使用極限深度,通過個性化鉆頭優選、改進與試驗,形成了大慶深層高效鉆頭序列。
通過配套35MPa高壓泥漿泵、5-1/2″S級鉆桿等設備,持續開展“三大兩高”提速攻關,以臨界鉆速所需排量、鉆壓等參數為底線,研究排量與轉速匹配關系,進行強化鉆井參數試驗,提升鉆井效率,圖2為隔開次鉆井參數。

圖2 強化鉆井參數
通過采取“三大兩高”強化鉆井參數、優選高效PDC鉆頭等措施,2020年肇深區塊施工的3口深井技套全部使用1只四川萬吉WS605鉆頭鉆至泉一段完鉆,相比鄰井節省1只鉆頭,鉆井周期縮短2.74d,具體應用效果見表2,泉一段平均機械鉆速31.14m/h,泉二段—泉三段平均機械鉆速22.56m/h。

表2 應用效果
液動旋沖工具經過對三種工具先后四次改進完善后已實現了系列化,可適用于6″、8-1/2″、9-1/2″和12-1/2″井眼鉆進,截止到2020年初,累計施工127口井,總進尺9.2×104m,平均提速126%,各項指標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
一是研制了液動旋沖工具性能檢測系統,實現了轉速、頻率、扭矩、壓降、沖擊力等參數的精確檢測,從而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使工具整體質量得到有效控制(QA/QC),為進一步優化液動旋沖工具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為了適應“三大兩高”提速要求,對工具流道(實心軸→空心+可調噴嘴)、連接方式(銷軸→錐形螺紋)進行了改進,保證施工排量增加28%(28~30L/s→36~38L/s)的同時,工具性能不變(工具壓耗、沖擊頻率等)。
2019年改進后的工具累計應用22支,壽命提高14.84%(155h→178h),平均鉆速再提高37%(126%→163%)。其中,改進后279型工具在630重點工程——升平庫平1井成功應用,進尺780m,鉆速提高175%,2020年正在鉆的肇深16-平1井,進尺228m,鉆速提高276%,創歷史最好成績,具體提速效果見表3。

表3 2020年液動旋沖工具提速效果
為提高鉆井液封堵防塌效果,對瀝青類封堵防塌劑進行了優選評價實驗。通過單劑評價和體系的配伍性實驗,最終優選了FT-1A,同時增加納米聚合物用量,與FT-1A配合使用,達到了良好的封堵防塌能力,鉆井液性能參數見表4。
存在問題:原體系使用的抗高溫降濾失劑類型單一,在水平井施工后期,鉆井液溫度越來越高,起下鉆過程中,井底鉆井液經過長時間高溫老化后,聚合物結構會發生變化,易出現高溫降解的現象,造成HTHP失水增加,流變性變差。
改進措施:引進HFR-1抗高溫降失水劑,與原配方中的JY-1復配使用,在已經完鉆的徐深1-平6井和正在施工的昌深1HC井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HTHP失水基本控制在9~12mL范圍內,并且鉆井液在長時間高溫老化后,保持良好流變狀態。
針對深層氣井固井難點,圍繞抗高溫、防腐蝕、防竄、防漏等技術難題,以提高固井質量、預防井口帶壓為目標,推廣應用固井配套技術措施。
固井方案:應用尾管及尾管回接固井工藝,結合井身質量、居中度、鉆井液性能、固井前置液、水泥漿、固井工藝及施工參數等,優化固井方案。
抗高溫外加劑:為了提高外加劑產品穩定性和適應性,自主生產緩凝劑、降失水劑和穩定劑等核心外加劑,保障現場施工安全。
多級沖洗頂替:根據數值模擬分析,優化了固井前置液方案,形成多級沖洗方案,優化前后,模擬頂替效率提高了7.91%。
水泥漿技術:應用抗高溫膠乳水泥漿,提高防竄能力;應用1.30~1.50g/cm3大溫差低密度水泥漿,保障易漏井施工安全;應用自修復水泥漿,預防井口帶壓。
最終形成了以“壓穩、居中、替凈、密封”為原則的深層天然氣井固井配套技術。2019~2020年推廣應用13井次,未發生井口帶壓,合格率100%,固井后無井口帶壓問題。
通過可鉆性預測、鉆頭優選評價、參數優化、提速工具等多種技術手段的集成應用,開展了個性化設計,優化集成后的技術成果在大慶深層各個區塊推廣應用,其中包括徐深、宋深、升深、肇深、中央隆起等區塊探井和開發井共13口,均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保障了施工快速順利進行,從而為深層天然氣勘探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分別統計近三年的深層直井和水平井數據,應用了深層天然氣鉆井技術優化與集成應用技術后,直井的平均機械鉆速提高了43.5%,平均鉆井周期縮短了40.46d,水平井的平均機械鉆速提高了37.7%,平均鉆井周期縮短了51.07d。近三年的深層天然氣直井鉆井情況見表5,近三年的深層天然氣水平井鉆井情況見表6。

表5 近三年的深層天然氣直井鉆井情況

表6 近三年的深層天然氣水平井鉆井情況

直井經濟效益:節省鉆機日費=40.46×15=606.9(萬元)
水平井經濟效益:節省鉆機日費=51.07×15=766.05(萬元)
50鉆機、70鉆機日費按15萬元/d。
經過計算本項目每口直井節省鉆井成本606.9萬元,每口水平井節省鉆井成本766.05萬元,總體經濟效益顯著。
項目通過頂層優化設計、技術優選與集成配套,充分發揮各項技術優勢,建立大慶深井鉆井技術模版,優化施工工序,并為深層天然氣上產提供了鉆井技術支撐,因此,該項研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廣泛的市場前景。
(1)強化鉆井參數,在保證井眼清潔的同時,充分發揮螺桿的功率,從而提高機械鉆速,是深層水平井提速的關鍵措施[6];
(2)在地質設計基礎上,通過裂縫/破碎帶詳細預測,并根據裂縫形態和發育特征,提前50m采用針對性的隨鉆堵漏措施,可有效降低井漏發生的幾率;
(3)通過尾管+尾管回接方式固井,配合自愈合水泥漿,可有效解決井口帶壓問題;
(4)針對深層主要區域,綜合考慮多種提速技術對比評價,明確各項技術應用界限,分區塊建立了“降本增效鉆井技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