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這個中秋假期,我們迎來了一座全新開業的國際級主題公園——北京環球影城。500億元的投資,外加20年的漫長等待,它的正式開園自然也格外受到矚目。甚至有旅游行業從業者認為,北京環球影城的熱度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拉動大型主題公園成為假期旅游的熱門目的地。因而,和游客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的,還有主題公園的運營者。
大型主題公園的吸金能力在上海迪士尼身上已有佐證,但是與國際主題公園相比,國內大多主題公園的日子并不好過。數據顯示,七成左右的國內主題公園還在為盈利而努力。
從1989年內地第一家主題公園深圳“錦繡中華”開業至今,近30年來,主題公園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它們既裝點了城市的面貌,也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但在爭相發展中,光有“建個迪士尼”的沖動并不夠,重要的還是如何深挖好自己的“主題”,才能為運營和后續創新開發打好基礎。
主題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盡可能讓游客沉浸地進行體驗和互動,游樂設備、聲光電等高科技的元素應用較多。從迪士尼1986年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播放《米老鼠與唐老鴨》算起,到2016年上海迪士尼開園,30年積累起了幾代受眾,等待不可謂不久。這也足以揭示其成功之道:體系化的、成熟的主題生產及運營能力,以及持續的主題產出及體驗式服務是主題公園的生命力。
前有上海迪士尼,后有北京環球影城,在兩大主題公園“巨無霸”的夾擊下,本土主題公園的前路看似荊棘叢生,但通過本期封面故事,我們看到,在文娛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國內文化產業逐漸走向高質量發展,一批國內的本土主題公園通過差異化的發展理念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中國主題公園或許已經做好準備去成為一門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