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祎博
(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次梁端支座的狀態具有“適中性”的特點,即普遍介于鉸支座和固定支座間,在對其展開分析時可采用協調扭轉的零剛度理論。在該理論的視域下,認為在混凝土開裂前、后兩個時間段,配有抗扭筋的梁在抗扭剛度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具有開裂前較大、開裂后顯著下降的變化;而在臨界狀態下,主梁的受力條件發生改變,需承受次梁傳遞的扭矩,主梁雖然存在開裂彎矩但該值較小,具體程度受主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強度兩方面的影響。若將主梁視為零扭轉剛度的構件,則此時抗扭筋具有抑制裂縫發展的作用,換言之,在受扭矩的影響下,主梁所顯現出的開裂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扭轉,扭矩有大幅度下降的變化,內力較之于前期重新分布,即便存在不利條件,只要主梁的主筋的抗彎性能達到要求,便仍可正常使用。
縱觀業內分析經驗,“剛度法”取得廣泛應用,其假定構件的約束扭矩為零,在簡化條件后展開分析,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根據美國設計標準ACI318M-05中有關于“剪力和扭轉”注釋可以得知,其明確闡述了減小設計扭矩的前置條件(即在何種內力重分布時允許做出減小扭矩的操作),出于協調性的目的,扭曲構件提供特定的扭矩,可能會對構件發生裂縫后的內力狀態造成影響,即經過重新分布后該值有減小的變化,此時稱之為協調扭矩;除此之外,還存在平衡扭矩,主要針對的是懸挑式構件,指的是為了保持結構平衡而產生的扭矩,即便內力重新分布,懸挑板與梁連接部位的扭矩也始終不會受到影響(無顯現出減小的變化)。
根據前述理論依據,作進一步的考慮:
⑴樓板支座連接采用鉸接的方式時,按照規范對樓板支座負筋的構造做法予以操作,以便減小樓板支座的裂縫寬度,盡可能使樓板支座結構保持完整[1]。但需考慮的是,樓板與主梁施工采取整體現澆成型的方法,施工中需要保證主梁無扭轉變形問題,原因在于盡管主梁變形幅度較小也會對樓板造成威脅,進而導致裂縫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從該做法來看,其與扭轉零剛度理論存在矛盾。
⑵在次梁支座結構中增設構造性負筋后,實際狀況可能會偏離鉸支座的理論。在主梁抵抗扭轉時,樓板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但通過對剛接扭轉的分析發現,剛性板的扭轉折減系數為0.4,相比之下無剛性板的性質則與之截然相反,即不存在折減的情況。
為更直觀地模擬梁結構的受力條件,采用PKPM-SATWE軟件計算的方法,明確參數,輸入后由軟件自動化運行,生成模擬結果,全程高效便捷。參數方面,考慮次梁的線性荷載,分別取10N/m、20N/m、30N/m、40N/m四種情況。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
結合圖1展開分析,構件均由C30混凝土施工而成,結構層高按3.0m考慮,構件重度25kN/m3。計算與分析時僅在L1梁上施加線性荷載,暫不考慮風荷載、地震荷載兩類外部因素對構件的影響。在豎向荷載計算時按模擬工況加載。
圖1 梁結構的計算模型
從用鋼量的角度來看,相比于鉸結點的方法,剛接方法增加約59%,在材料方面的投入較多。考慮恒定荷載條件,分析此時的梁體受力狀況,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梁在恒定荷載作用下的受力情況
可以發現,隨著連接方式的變化,無論是主、次梁的受力狀態還是工程量均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并且此現象在次梁荷載作用較大時體現得更為明顯,此時充分考慮到次梁扭矩對主梁的作用機制。并且,次梁端部的抗彎剛度會影響至主梁的抗扭剛度,如果次梁截面較高且未在負彎矩方向配筋時,則有可能會影響到主梁截面較窄部分以及次梁的端部,其結果則是兩處出現嚴重的開裂[2]。
⑴主梁搭接方法不合理,未在搭接次梁處連續設置。
⑵隨意減小主梁箍筋內凈尺寸。
⑶鋼筋綁扎次序不合理,采取先主梁鋼筋、后次梁鋼筋的綁扎順序,此方式會對鋼筋保護層的厚度造成影響(使其厚度達不到要求);除此之外,存在搭接處混凝土樓面標高超高的情況,無法通過驗收。
⑴尺寸偏差方面,主要考慮如下幾點:未嚴格控制箍筋內尺寸,其實際偏差超過±5mm;未嚴格控制兩類保護層的厚度,實際偏差超過±5mm;未嚴格控制箍筋綁扎間距,實際偏差超過±20mm;未嚴格控制現澆梁頂的標高,該項指標的偏差超過+10mm。
⑵在搭接點處,主梁需承受次梁產生的荷載,而主、次梁所形成的交匯部位常設置的是連續梁,根據該結構布置關系可以得知,次梁的上部鋼筋為受拉鋼筋,為了切實提高次梁上部主筋的拉力,需要合理設置受拉鋼筋,確保該構件具有足夠的有效高度。而受次梁布置的影響,搭接點處的主梁需承受集中荷載。從鋼筋的分布來看,搭接點的上部為受壓鋼筋、下部為受拉鋼筋,為了保證此條件下主梁質量的可靠性,精準控制受拉鋼筋的有效高度,避免高度過小的情況;上部受壓區受到壓應力的作用,為提高受力水平,控制好箍筋的有效高度,不允許隨意改變且主梁箍筋的尺寸(尤其是不可減小該尺寸)。
按照流程有序施工,具體做如下分析:
⑴鋼筋加工。確定鋼筋下料單以及大樣圖,結合設計圖紙以及工程要求,由專員精細化操作完成鋼筋加工作業。操作要點有:為保證箍筋下料的合理性,按照內包尺寸計算并控制。明確各處箍筋的數量,著重考慮次梁中的主梁箍筋以及位于次梁兩側的附加筋。
⑵鋼筋安裝。著重考慮主次梁搭接部位的鋼筋,保證其位置準確性和穩定性。將預先制作好的墊塊置于梁底模板上,隨后綁扎主梁的鋼筋骨架,此時注意主梁的上部鋼筋,該部分不可完全與箍筋綁扎,即一部分綁扎一部分自然下垂;在前述基礎上開始綁扎次梁的鋼筋骨架。具體操作要點有:
①在主梁的下部筋上將次梁的下部筋設置到位;較為特殊的是主次梁下部有多排鋼筋且截面一致的情況,此時調整好排放次序,在主筋的第一排底筋上放置次梁的第一排底筋,而后在主梁的第二排底筋上放置第二排次梁底筋,按照此順序依次類推,最終將所有鋼筋安裝到位。
②優先考慮次梁上部受力筋,要求該部分有足夠的有效受力高度。在具體操作中參照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使次梁的上部受拉筋與樓面的距離與該值保持一致,必要時適當調節節點處主梁的上部鋼筋,略微向下壓低;但該處主梁箍筋的高度不發生變化,即依然與主梁其它部位的安裝一致,無需調整。
按照前述的流程有序推進施工進程,由專員加強管理,及時發現安裝質量問題并采取處理措施。實踐結果表明,主次梁搭接部位的鋼筋施工質量滿足要求,并且施工過程中無工序干擾以及安全事故等異常狀況,總體來看施工方法具有可行性。
⑴在鋼筋混凝土構件施工中,主、次梁的連接為重點內容,復雜度較高,需要分情況詳細考慮。主、次梁剛度僅存在微小差距時,若次梁有較大的荷載,該部分結構可能會影響到主梁,對其形成較強的扭矩作用。在該條件下,若選擇鉸接的連接方法,通常難以有效顧及次梁對主梁的影響,進而影響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⑵對于主、次梁連接方法的選擇,宜優先考慮鉸接,其靈活性較強,在控制好次梁端部的配筋后,可提高整體施工質量。
⑶若采用鉸接的主、次梁連接方法,則需考慮次梁對主梁偏心扭矩的作用,具體根據主梁的結構特點在該處增設適量的抗扭鋼筋,以增強對偏心扭矩的抵抗能力,減小次梁對主梁所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