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
席卷全球的“芯片荒”,不僅因汽車芯片的短缺讓多家知名汽車廠商停工減產,智能手機行業也同樣受到芯片產能不足的制約。“芯片荒”讓人們對增強芯片自主供給能力有了更強的緊迫感。
世界進入智能化時代,芯片日益變得無所不在,其作用愈發突出。尤其是在加快5G和工業互聯網等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現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的背景下,芯片進一步成為發展5G、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不可或缺的基石。
不言而喻,芯片在我國是較為典型的“卡脖子”領域,尤其對集成電路產業來說,芯片的關鍵核心技術不足是一直以來的“芯病”,目前這種情況仍在延續。從產業鏈條上看,除芯片設計能力外,在生產設備、芯片原材料和設計軟件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性能芯片領域,國內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仍很脆弱。
挑戰也往往是機遇。從發展趨勢看,“十三五”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上是非常驕人的。據中國半導體行業測算,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0%。技術創新上也不斷取得突破,制造工藝、封裝技術、關鍵設備材料等都有大幅提升,在設計、制造、封測等產業鏈上也涌現出一批新的龍頭企業。此外,芯片產業發展靠需求應用驅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芯片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吸引著國內眾多企業試圖自主研發芯片求突破。
誠然,打造強大的芯片自主供給能力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從基礎上下功夫,也要不斷強化產業鏈。只有把基礎打扎實了,芯片產業才能不斷創新發展。要聚焦集成電路、軟件、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基礎研究,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給予支持,同時不斷強化集成電路領域的創新環境、創新平臺建設,加大人才培養,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要增強上下游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制造工藝水平,通過強鏈、補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持續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和彈性。
應該指出,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有著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鏈,芯片的制造工藝日趨復雜,也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2035年遠景目標強調“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這其中,存儲芯片更是我國亟需突破的領域。這和十三五的“產業邁向中高端”相比戰略意味更濃。而芯片、光刻機、操作系統等“卡脖子”關鍵技術是中長期政策的重點導向。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重視程度的日益加深,“十四五”規劃對半導體產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芯片國產化進程將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