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an Lecomte
2019年2月,一艘小船沿著巴西北部馬拉若島的阿拉魯納海灘破浪前行。船上的漁民被長尾式發動機規律的隆隆聲催眠,昏昏欲睡。突然,其中一位漁民叫醒了同伴,并招呼他們望向叢林里一個奇形怪狀的巨物。
懷著莫大的好奇心,幾位漁民將船駛向海灘并停靠在岸邊。在艱難地深入一處山口后,他們懷疑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在距岸邊約15米處、紅樹林根和棕櫚葉交織的環境中,赫然躺著一頭8米長的座頭鯨(大翅鯨)尸體!
一行人立即通知了負責監管、統計和保護當地海洋動物的一個研究所。在確定了這不是一場惡作劇后,該所迅速派出團隊趕到現場。面對這頭年幼座頭鯨的尸體(成年座頭鯨體長應有15米),專家們頓時心生三重疑問。
首先, 這頭幼鯨是怎么行進十余米的距離從海邊到達紅樹林的?爬過來的?不可能。鯨類動物都不是一般的重,以至于它們的肌肉只能適應幾近失重狀態的水中活動,在堅硬的陸地上它們連正常呼吸都做不到。所以,擱淺的鯨往往都會死于窒息。換言之,先爬過沙灘,再穿過盤根錯節的樹叢到達這里,根本不可能!
那或許是偷獵者所為?想在遠離人群的地方瓜分獵物,所以將它帶到密林里?倒是有可能,但除非配備足夠動力的起重機,否則沒人能將數噸重的動物移到樹林里,更何況,現場沒有發現履帶或輪胎碾過的痕跡。難道是用大型直升機將鯨運到這里的?也不太可能,因為這樣太過于顯眼,從成本上來看也不劃算。
于是在場的科學家迅速得出結論:這頭鯨是自己“游”過來的。“這片沙灘比較平,所以退潮時海水會退回很遠,漲潮時能一躍沖至叢林附近。”該研究所所長莫拉·蘇薩解釋道。
這一年2月末,潮漲潮落之間的高度差有3.8米之大。漲潮時,很大一部分紅樹林被海水淹沒,而這頭鯨碰巧隨漲潮游至此處,等海水回退,它就被困在樹林里了。
但這不由得讓專家們產生了第二個疑問:為什么這頭幼鯨會獨自困在這里?鯨類通常非常關心自己的小孩,基本不會拋棄后代,至少在幼鯨長至兩三歲之前不會這么做,而這頭鯨明顯還不滿1歲,它是怎么和母親分開的呢?是遭漁民襲擊還是撞到了漁船上?
“我們解剖了這頭鯨,”巴西帕拉州聯邦大學獸醫系教授瓦莉瑞亞·塞凱拉講述道,“盡管尸體已經嚴重腐化,我們還是對它進行了多次檢查,不過并沒有發現被魚叉擊中的傷痕,也沒有被刀片、螺旋槳或漁網弄傷的跡象。”
如此一來,只剩一種假設:它可能是生病了。感染了病毒、細菌,被寄生蟲入侵,抑或吞食了塑料或其他海洋垃圾,最終因身體不適而在陌生的地方迷失了方向?“但不管是對其腸胃提取物的化驗,還是對身體各部位器官組織的分析,都沒有發現病原體或任何可疑的化學物質。”瓦莉瑞亞·塞凱拉展開道。情況更加撲朔迷離了!
塞凱拉教授還強調, 由于這頭鯨的尸體嚴重腐化,許多化驗無法進行。“比如,不能判斷鯨的某些器官是否畸形。事實上不久前,我們撿回一頭遭母親遺棄的年幼海牛。我們對它悉心護理,然后讓它重回原先生活的自然環境,希望親人能重新接納它。結果事與愿違,這頭小海牛最后還是死去了。在給它進行尸檢時發現,原來它有致命的腦部畸形。”身為獸醫的塞凱拉回顧說。那么,這頭年幼的座頭鯨會不會出于同樣的原因而被拋棄呢?答案無從知曉。現場解剖后鯨骨被陳列在帕拉州的埃米利奧·格爾迪博物館。
最后一個疑問是, 一頭座頭鯨為何會出現在這種地方?“這是我們第一次在紅樹林里發現該物種的擱淺個體。”瓦莉瑞亞·塞凱拉確認道,“過去我們從未在這一地帶發現過座頭鯨。”
近年來,在帕拉州發生過幾起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擱淺事件。2017年,在該州馬拉帕寧市克里斯平海灘,人們發現了一頭雌性抹香鯨。最近一次是2020年9月28日,在克里斯平海灘以東幾百千米的夸蒂普魯鎮,出現了一頭小鳁鯨。
雖有多項基于GPS追蹤器對座頭鯨開展的遷徙跟蹤研究,卻都未曾證實座頭鯨會游至巴西北部的帕拉州海岸一帶。通常,它們的長途遷徙啟程于南極洲,一般到了巴西東部的北里約格朗德州一帶就會停止。所以,如何解釋在帕拉州發現的這頭座頭鯨呢?
“在我看來, 肯定有鯨在遷徙的途中北上至此。只是礙于這一帶的海域交通遠不如南邊便利,它們被人類發現的機會也就相應少了許多。”莫拉·蘇薩判斷說。
夏季,它們大多生活在高緯度的冷水中,主要以磷蝦為食。到了冬季的繁殖期,座頭鯨會回到熱帶水域,而巴西是部分種群的必經之地:它們從南極洲出發游向巴西,但并不會到達北部的帕拉州。到目前,它們的遷徙路徑被認為止于北里約格朗德州一帶。
鑒于座頭鯨的種群數量仍在增長,在其分布區乘船與它們相遇的概率自然有所提升……或者,在亞馬孫雨林里漫步也不失為遇見座頭鯨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