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張朝玉 蘇智良 蘇茜茜 嚴媛 李新強



摘? ? 要:針對市場上白及品種混雜,以次充好、以劣充優,優質品種不足等問題,本研究在收集、整理、鑒定普洱市白及種質資源基礎上,通過優良株系初選、復選、決選,并在不同區域開展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以新芽分化、植株生長情況、假鱗莖產量、品質、抗性為評價指標,成功選育出“普洱1號”白及優良無性系。
關鍵詞:普洱1號;白及;優良無性系;選育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5-000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67? ? ? ?文獻標志碼: B
白及為蘭科白及屬(Bletilla? styiata)多年生藥用草本植物,主要利用部位為假鱗莖,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抗腫瘤等藥用功能;主治肺結核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癥;兼治外傷出血、燒燙傷、手足皸裂等癥[1-2],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陜西、安徽、浙江等省市。隨著白及用途不斷擴大,近年來,白及在醫療和工業生產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場上白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量挖掘導致野生資源急劇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因而目前藥材供給主要來源于人工栽培。
云南省現有白及種植保存面積約667 hm2,由于品種混雜、良莠不齊、缺乏良種,導致單位面積產量低,因此良種選育勢在必行。本研究在收集、整理、鑒定普洱市白及種質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優良株系初選、復選、決選,并在不同區域開展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以新芽分化、植株生長情況、假鱗莖產量、品質、抗性等為評價指標,成功選育出“普洱1號”白及優良無性系,以更好保護、持續開發和利用白及種質資源。該品種的成功選育,將豐富和充實普洱市乃至全省白及栽培品種類型,提高白及單株和單位面積產量,提升產品質量。“普洱1號”于2021年通過云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良種編號:云S-SC-BS-012-2020)。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材料
2010年在對野生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從云南省普洱市收集整理白及屬種質資源1 235株。
1.2? ?選育程序
對2011—2012年收集的種質資源1 235株開展實地考察,調查植株結構、開花結果習性、生長環境、植物學特性等。初選出peyl1、peyl2、peyl3、peyl4等4株優良單株。2013—2020年用這4個優良單株的假鱗莖作為繁殖材料,以分株擴繁的方式進行擴繁。對擴繁植株進行生長情況、發苗數量、開花、結實情況、抗性等方面的調查,并進行假鱗莖品質檢測、內含物測定[3-4]。依據生物指標和內含物指標,決選出peyl1作優良單株。以peyl1優良單株的組培苗在不同區域開展品比試驗、區域性試驗、生產性試驗,最終選育出該優良無性系。
1.3? ? 選育指標
1.3.1? ?生物指標
每叢株數≥10株,平均地徑≥1.0 cm;株產鮮假鱗莖≥500 g,平均假鱗莖單個鮮重≥30 g,每個假鱗莖三角狀突出,鮮假鱗莖飽滿,大小均勻的植株。
1.3.2? ?內含物指標
白及甘露聚糖≥25.0%、粗多糖≥6.0%、還原糖≥1.00%。
1.4? ?栽培試驗
試驗均采用該優良無性系培育的組培苗,種植株行距20 cm×25 cm,種植6 000株/667 m2;隨機區組設計,普通白及作對照(CK),5個處理,3次重復。
1.4.1? ?無性子代測定及品比試驗
母樹實生優株經過無性繁殖,測評無性系確定性狀的穩定性;2013—2015年在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民安村陳家寨4隊(北緯23°06′22″、東經101°03′38″)、景谷縣威遠鎮公榔村江邊(北緯23°26′58″、東經100°39′35″)開展無性子代測定試驗,面積1.1 hm2。
2017—2020年在寧洱縣、景谷縣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面積2.67 hm2。試驗基本情況見表1。
1.4.2? ?區域試驗
通過區域試驗測評優良無性系在云南省白及產區適應情況,確定其種植區域。2017—2020年在寧洱縣、景谷縣、石林縣、賓川縣、祥云縣開展區域試驗,面積30.7 hm2。試驗基本情況見表2。
1.4.3? ?生產性試驗
2017—2020年在寧洱縣開展生產性試驗,面積7.87 hm2。試驗基本情況見表3。
1.5? ?調查指標及方法
每個試驗設置20個5 m2固定樣塊,樣塊內全部植株用鋼卷尺測量株高、地徑、葉長、葉寬;電子稱實測假鱗莖鮮重;人工調查單個假鱗莖平均新芽分化數量。
水分、粗多糖、還原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四部水分測定法》《功能食品功效成分檢測方法》(第三章第一節粗多糖的檢測方法)、GB 5009.7—2016,由云南省云測質量檢驗有限公司測定[5-6]。
2? ?結果
2.1? ?無性系測定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2年生具6個成熟的假鱗莖,平均每個假鱗莖每年分化出3個新芽,平均單個成熟假鱗莖鮮重為35.4 g,平均成熟鮮假鱗莖的產量為1 170.0 kg/667 m2,分別超過對照(CK)38.0%、8.9%、50.0%。
3年生具13個成熟的假鱗莖,平均每個假鱗莖每年分化出3個新芽,平均單個成熟假鱗莖鮮重36.3 g,平均成熟的鮮假鱗莖產量2 613.0 kg/667 m2,分別超過對照(CK)56.3%、11.7%、67.6%。
植株生長旺盛、假鱗莖產量高、品質優,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和抗性[7]。
2.2? ?品種比較試驗結果
由表4、表5可知,每年單個假鱗莖分化出3個以上新芽。
寧洱縣3年生平均株高、平均地徑、平均葉長、平均葉寬分別超過對照品種(CK)8.6%、5.9%、5.3%、8.8%;景谷縣3年生平均株高、平均地徑、平均葉長、平均葉寬分別超過對照品種(CK)12.5%、32.5%、3.3%、16.3%;平均每叢成熟假鱗莖數量、成熟的單個假鱗莖平均鮮
重、平均成熟的鮮假鱗莖產量分別為13個、35.81 g、2 793.8 kg/667 m2,分別超過對照品種(CK)8.3%、17.6%、27.4%;3年生平均每叢成熟假鱗莖數量、成熟的單個假鱗莖平均鮮重、平均成熟的鮮假鱗莖產量分別為14個、36.70 g、3 082.8 kg/667 m2,分別超過對照品種(CK)7.7%、19.5%、28.7%[8-9]。
2.3? ?區域性試驗結果
2.3.1? ? 植株生長情況及假鱗莖產量
由表6可知,在寧洱縣、景谷縣、石林縣、賓川縣、祥云縣5個區域性試驗點,3年生平均株高、地徑、葉長、葉寬、成熟假鱗莖數量、成熟鮮假鱗莖單重、成熟鮮假鱗莖平均產量分別為0.57 m、1.20 cm、36.28 cm、6.87 cm、12.8個、36.6 g、2 817.6 kg/667 m2,植株生長好,鮮假鱗莖產量高。
2.3.2? ?適應性評價
由表7可知,該無性系適宜海拔800~2 200 m,最適宜海拔800~1 800 m,年均溫15.5~21.0 ℃,年降水量850~1 450 mm,≥10 ℃活動積溫4 500 ℃以上,年日照時數1 600~2 700 h,土壤pH值6.0~7.0,適宜土層厚度0.8 m區域種植。
2.4? ?生產性試驗結果
由表8可知,寧洱縣寧洱鎮民安村魚塘邊大田集約化種植3年生平均株高、地徑、平均每叢具成熟假鱗莖、每叢成熟假鱗莖鮮重、成熟鮮假鱗莖平均產量分別為0.48 m、0.78 cm、15個、0.465 kg/叢、2 790.0 kg/667 m2,新芽分化正常,植株生長良好,豐產[10-11]。寧洱縣磨黑鎮把邊村條田地大田集約化種植1年生平均株高、地徑、平均每叢分化新芽分別為0.47 m、0.72 cm、6個,植株生長良好。因種植時間短,無產量調查。
3? ?結語
“普洱1號”白及優良無性系花軸、花梗紫色,花被片紫紅色,果實淡黃色,假鱗莖為淺白色;生長期為3月初至10月中旬,單個假鱗莖生長期為1年;子代成熟假鱗莖鮮品苷露聚糖19.2%,粗多糖10.09%,還原糖1%。
3年生植株高48~72 cm,地徑0.78~1.64 cm,每叢有11~15個單株。每株有葉3~6片,呈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30.6~41.7 cm,寬6.1~8.89 cm,平均單個假鱗莖重36.3 g。適宜海拔800~2 200 m,最適宜海拔800~1 800 m,年均溫15.5~21.0 ℃,年降水量850~1 450 mm,≥10 ℃活動積溫4 500℃以上,年日照時數1 600~2 700 h,土壤pH值6.0~7.0,土層厚度0.8 m以上。“普洱1號”白及優良無性系已經開展了規模化組培育苗,每年能提供1 800萬株良種苗木。
參考文獻:
[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15:103.
[ 2 ] 張新秦,周濤,肖承鴻,等.種植年限對白及表型性狀及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研究[J].中藥材,2020,43(11):2619-2623.
[ 3 ] 陳利軍,劉帥,王世強,等.白及新品種“秦白1號”和黃花白及新品種“秦黃1號”的選育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3):73-79.
[ 4 ] 田佩雯,陳建樺,唐藝銘,等.白及生態種植技術與應用[J].大眾科技,2018,20(11):71-73.
[ 5 ] 梁瑩,胡營,蔡錦源,等.白及種質資源的生長、生理及藥材品質比較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20,31(9):2236-2239.
[ 6 ] 張進強,周濤,肖承鴻,等.白及生態種植模式與技術原理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20):5042-5047.
[ 7 ] 呂迪,李偉平,潘平,等.白及塊莖和須根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5):212-216.
[ 8 ] 朱新焰,張彬若,楊竹雅,等.白及與2種混偽品的對比鑒別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9,32(9):2167-2173.
[ 9 ] 朱新焰,石亞娜,楊竹雅,等.滇產白及與其習用品的對比鑒別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8,39(6):72-75.
[ 10 ] 羊曉琳,曹桂芬.劍川縣草本藥材白芨培育[J].現代園藝,2018(3):29.
[ 11 ] 李燕,莊立.普洱市生物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J].民營科技,2017(2):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