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婦幼保健院 謝 波
糖尿病按其臨床表現,如渴而多飲、饑而多食、小便頻數、肌膚消瘦等,被歸屬于祖國醫學中“消渴”范疇。既往述及本病者,論病變臟腑責于肺、胃、腎,論病機則以陰虛燥熱概括,論治療則專注于養陰清熱。
然而,消渴病何以飲水連連不解其渴,所飲之水反直趨下焦而為小便頻頻?何以消谷多食不為肌膚,飲食精微外泄而形體日見消瘦?且消渴發病多與體質肥胖有關,肥人多痰濕,何以痰濕素盛之體反易患“陰虛燥熱”之疾?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指出,這種病理現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機體水液代謝與輸布、飲食精微轉輸與利用的紊亂及不平衡狀態所致。在這一病理過程中,脾的轉輸功能失常至關重要,從脾去探討消渴病的治療亦不容忽視。
《內經》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所謂“脾氣散精”,即脾將胃所腐熟的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其發揮正常功能。若“脾氣散精”功能受損,不能將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為“糖濁”,表現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達于肺,故口干欲飲;“脾為胃行其津液”,燥熱傷胃,脾陰不足,故口渴多飲,多食易饑;脾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腎陰虧虛,開門太過,腎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現代醫學認為過多攝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飲食,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島素血癥,出現胰島素抵抗,可誘發2型糖尿病。酗酒可致肝臟葡萄糖貯備能力降低,加重肝細胞損害,使糖尿病加重。現代醫學的觀點與中醫的認識不謀而合,控制飲食成為防治糖尿病發生和發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為后天之本,為津液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無法正常進行,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這會出現3種變化,一則,陰不足則無以制陽,陰虛陽亢,則化內熱,故患者表現為“多飲”;二則,水谷無法轉化為精微,礙滯脾胃,久則郁而化熱,則更損陰精,若燥熱傷胃,胃火熾盛,則多食善饑;三則,氣血生化不足,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養,則身體消瘦。另外,糖尿病日久亦可出現氣陰兩傷,陰損及陽,致使脾氣虧虛而無力運化水濕,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布散失職,水谷滯腸,泌尿清濁無力,混雜而下,出現泄瀉,故患者表現為“多尿”。這與現代醫學總結出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也是符合的。
綜上可見,糖尿病可考慮從脾論治。健運脾氣,恢復“脾氣散精”的功能,就可改善糖尿病的相關癥狀。漢唐以來治消渴方300余首,其中配用治脾之藥者達半數以上。如近代名醫張錫純治消渴方玉液湯、滋飲中均重用黃芪,并謂黃芪能助脾氣上升,還有散清達肺之用而燥渴可愈,佐以滋陰諸品,更具陽升陰應、云行雨施之妙,通過恢復脾轉輸水谷津液的正常功能,糾正飲食水谷精微在輸布利用及代謝中的不平衡狀態,使燥渴病態得以消除,可謂求本之治。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許多治脾藥物如人參、黃芪、淮山藥、白術、蒼術、茯苓、玉竹等具有降血糖、療消渴的作用,說明從脾探索消渴病的有效治療途徑是大有希望的。具體用藥,可請專業中醫師辨證處方,可考慮用香砂六君子湯、七味白術散之類的養脾健脾方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