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東風(武漢)實業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高強度輕量化是汽車近幾年發展的主流趨勢,內高壓成形技術就是在這種需求下發展起來的輕量化制造方法。液壓成形按液體介質不同分為水壓成形和油壓成形;按坯料狀態不同分為管材成形和板材成形,其中內高壓技術就屬于管材成形。它的原理是使液體壓力作用于管坯內部,管壁在液體壓力的作用下緊貼模具型腔,由此制造出在軸線方向具有不同截面形狀的管狀部件。
傳統的沖焊方案設計出的零件是兩個半圈帶法蘭結構,通過焊接連接到一起,這種設計和制造方案會導致零件出現材料利用率低、質量大、成形精度差等缺點,且焊接易變形導致總成裝配誤差等問題。而采用內高壓成形的方法減少了零件、模具、焊縫的數量,降低原材料和加工成本,提高了零件的整體性,增大了零件的強度和剛度及使用壽命,同時零件成形精度高,回彈很小,利于尺寸控制。同時,輕量化效果非常明顯。
傳統沖焊方案產品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沖焊方案產品
按照傳統沖焊方案設計,一共需要168個零件構成,總質量約為315kg,單臺試制費用預計為12.2萬元(不包含材料、工裝、標準件、型材及包裝物流等費用,見表1)。

表1 沖焊方案明細
內高壓成形方案產品如圖2所示。

圖2 內高壓成形方案產品
按照內高壓成形方案設計,一共需要138個零件,總質量約為305kg,單臺試制費用預計為6.8萬元(不包含材料、工裝、標準件、型材及包裝物流等費用,見表2)。

表2 內高壓成形方案明細
由此可見,采用內高壓成形方案相較傳統沖焊方案,零件數量減少約18%,質量減少約3.2%,試制成本可以節約44.3%。
為了更全面地對比方案的優劣,需考慮在傳統沖焊方案基礎上的優化性方案,如采用管材焊接成形的方案,明細見表3。

表3 管材焊接成形方案明細
根據表3統計,按照管材焊接成形方案設計,一共需要138個零件,總質量約為320kg,單臺試制費用預計為8.2萬元(不包含材料、工裝、標準件、型材及包裝物流等費用)。
相較于傳統沖焊方案,管材焊接成形方案在零件數量和費用上有明顯優化,但是零件整體增重明顯,達不到整車輕量化的要求。
綜上所述,最終建議客戶按照內高壓成形方案設計開發該車架,此方案受到客戶認可,后續同步工程均以此方案為基礎進行。
(1)焊接技術方案 焊接技術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焊接技術方案
考慮到許多位置都是重要安裝位置的安裝孔,因此決定先焊縱梁和橫梁再焊接成整體框架,最后焊接帶有安裝功能的支架,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焊接應力變形對重要安裝點的影響。詳細焊接工藝如下。
1)工序件焊接,如圖4所示。

圖4 部分工序件焊接
2)橫梁焊接,如圖5所示。

圖5 部分橫梁焊接
3)縱梁焊接,如圖6所示。

圖6 部分縱梁焊接
4)框架焊接,如圖7所示。

圖7 框架焊接
5)總成零件合拼,如圖8所示。

圖8 總成零件合拼
(2)焊接技術方案主要問題點 具體分析如下:
1)如圖9所示,前懸架上安裝座組分總成過于復雜,裝配子件較多,即使分序也有部分位置難以焊接,建議優化零件結構,優化可焊性,減少焊接工裝投入。
2)如圖10所示,因為后防撞梁組4個裝配孔應為安裝掛鉤使用,所以中間小件應都使用弧焊連接,雙面加強板的結構使部分位置難以焊接,建議優化。

圖10 后防撞梁組
3)如圖11所示,合拼工序部分區域零件過于密集,按照滿焊的思路,很多焊縫會重疊,建議優化零件形狀,或者減少部分焊縫。

圖11 合拼工序部分區域
(3)焊接技術方案難點及解決措施 技術難點在于由于焊接變形會導致總成尺寸質量不合格。
解決措施如下:
1)借鑒以往成功的焊接經驗,科學設計成形件尺寸公差,督促公差設計要求落實到模具設計。同時精準控制生產過程,以確保得到較為理想的焊件接頭裝配間隙。
2)合理設計焊接工裝,增加必要的輔助功能(如液壓缸強力裝夾和水冷塊的布置)。應用焊接裝備仿真手段,指導焊裝布局,及時發現工裝夾具存在的問題并優化。
3)正確布置定位焊點,合理制定焊接工藝順序,兩人同時對稱施焊,盡量采用橫焊接或船形焊。開展焊接仿真和疲勞仿真分析,提供技術支持。
4)成形件到焊裝調試現場時,安排具有鈑金成形豐富經驗的人員到現場指導,提供技術保障。
5)總成專用檢具提前精準測量,發現問題及時調校。
(1)成形技術方案介紹 沖壓成形技術方案見表4。內高壓成形技術方案見表5。

表4 沖壓成形技術方案

表5 內高壓成形技術方案
(2)成形技術方案主要問題點及解決措施 具體分析如下:
1)如圖12所示,紅色箭頭所指示重點零件需開成形軟模,以確保零件尺寸,其他小支架零件需要激光切割加折彎成形。

圖12 需開軟模零件示意
2)如圖13所示,電池包安裝支架零件型面及孔的要求高,但是零件本身存在成形性差的問題,需要增加拔模角。另外8個面的共面和孔的位置度要求無法保證,建議改為4個件或者2個件。

圖13 電池包安裝支架
3)如圖14a所示,左右后縱梁局部區域減薄嚴重,建議優化R角,紅色圓弧R650mm調整為R720mm,黃色圓角R30mm區域加大,更改后成形狀態如圖14b所示。

圖14 左右后縱梁更改前后產品成形狀態對比
4)如圖15所示,左右前縱梁紅框處截面周長(496.3mm)與管坯周長(433.6mm)相差太大,成形開裂,需要將截面周長至少調整到470mm以下。

圖15 左右前縱梁截面周長
5)如圖16所示,左右前縱梁局部減薄嚴重,建議將局部圓角R20mm調整為R25mm,更改后成形狀態如圖16所示。

圖16 左右前縱梁更改前后產品形態對比
(1)檢測技術方案介紹 具體介紹如下:
1)成形單件檢測技術方案如圖17所示,紅色箭頭指示的單件需要開發檢具來保證尺寸的監控。

圖17 成形單件檢測技術方案
2)總成檢測技術方案如圖18所示,在焊接成品工序后增加一序在線接觸式自動檢測設備(檢測關鍵尺寸,且可讀數)。

圖18 總成檢測技術方案
(2)檢測技術方案主要問題點 具體分析如下:
1)如圖19所示,14個電池安裝支架組孔與電池包的14個孔同時安裝,并且同時通過,孔相對位置度要求較高。而且14個孔所在零件都是焊接上去的,會存在焊接變形,孔的相對位置尺寸很難保證,建議調整需求。

圖19 電池安裝支架組孔
2)如圖20所示,后懸架前橫梁組裝為前后板周邊全貼設計,中間穿套筒裝配,套筒與零件單邊間隙只有0.5mm。裝配零件后前后板的6個同軸很難同時保證,存在裝件困難,建議調整結構。

圖20 后懸架前橫梁組
3)很多單件設計無工業化定位孔,或者是有孔但是不能作為定位孔使用,建議增加相應定位孔。
綜上所述,內高壓成形方案無論是從成本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零件質量的角度出發都相對于傳統沖焊方案更有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焊接與檢測工藝方案,能確保最終成品零件滿足客戶的使用要求。同時產品采用內高壓成形技術整車輕量化效果明顯,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理念。
該產品作為某車企第一款使用內高壓成形技術的車架,對于后期其他平臺的研發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以作為經驗積累與技術儲備。